跌倒是長輩第二事故死亡原因 你家老人有這4個高風險因素嗎?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10大死因中,「事故傷害」名列榜中,而「事故傷害」裡頭,「交通事故」為第一,緊接在後的就是「老人跌倒」。將近1/6的老人都有過嚴重度不一的跌倒經驗,而兒孫們最害怕的,莫過於老人跌了一跤之後,再也站不起來,甚至跌掉了性命。

老人跌倒之所以可怕,在於無論在跌倒之前,老人多麼注重健康保健,一旦跌倒,復原能力畢竟不如年輕人,長期的臥床會導致器官快速老化,身體素質將大大不如跌倒前;再者,跌倒後也可能產生心理陰影,使得老人家不願再外出活動、導致身體變虛。

過去更有統計指出,如果老人跌倒導致髖骨骨折,一年內有20%會死亡、30%永久殘疾、40%不能獨立行走、80%不能完成至少一項日常活動,比如買菜、做飯、洗澡等,可見跌倒對老年人造成的傷害之大。

除了健康問題,老人跌倒更會造成家庭重大的經濟負擔。在美國,如果老年人跌倒就診,加上後續的照護費用,平均就要花掉近1萬美元。台灣雖然沒有相關的數據,但是光計算老人跌倒後所要花費的看護、照顧金錢,累加的費用也不容小覷。

因此,防止老人跌倒就成了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老人的視力問題、肌少症、低血壓,其實都是常見的跌倒原因,如果能夠改善這些問題,就可以大大降低老人跌倒的可能性。

視力不好骨質疏鬆風險提高 更容易跌倒受傷

花蓮慈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暉凱指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65歲以上長者如果罹患白內障,骨質疏鬆及骨折風險比常人上升將近3成,白內障的患者如果沒有接受手術治療,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提高到7成。

「老人家會因為視線模糊,為了避免產生意外傷害,逐漸減少戶外活動,導致維他命D攝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黃暉凱指出,他在門診時遇到一位病人不只頭部包紮、手上也打著石膏,經詢問得知病人是因為白內障看不清楚,踢到地上物品而跌倒。

雖然現在已經有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不過因為骨鬆問題平時不容易被發現,最好的方式還是預防勝於治療。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陳英和就建議45歲的民眾,約1至2年應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查;已停經的婦女應多攝取鈣質食物,如:牛奶、豆製品、杏仁、綠色蔬菜等,同時別忘記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3吸收;在居家環境也需要多用心,加強防跌措施;最後則是接受適當用藥,對抗流失。

肌少症也是常被忽略的跌倒原因

相較於三高、骨質疏鬆等,國人對於「肌少症」的認知明顯不足。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跟骨質疏鬆一樣,都有跌倒後死亡的風險。大約從30歲開始,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而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8%左右的速度流失,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每10年減少10~15%,逐漸演變成「肌少症」。

根據國內流行病學統計,65歲以上國人罹患肌少症比例為7-10%,80歲以上男性罹患率更高達近30%。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長者喜歡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並不見得能訓練到肌力。應該要多練習深蹲、彈力帶等「阻抗型運動」,能夠訓練肌力,才可預防肌少症。只要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如練習舉啞鈴、用彈力帶做簡單的抬腿動作等,都可強化肌肉耐力、避免肌肉減少。

「眼前一黑」跌倒的原因正是「低血壓」

很多老人家形容自己跌倒前的症狀,都是「一陣頭昏眼花」、「眼前一黑」接著就跌倒了。而這些症狀,正是在講低血壓。許多老人家會因為胃口不佳,或是刻意飲食清淡避免三高,卻反而造成營養不良,進而導致低血壓。

如果低血壓是營養不良引起,記得多吃蛋白質、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短期內採取和高血壓飲食相反原則,補充高熱量、高鹽、高膽固醇。 正常體重的人,不用為了低血壓刻意增胖,但如果太瘦的人,可以從體重下手。另外,可以稍微吃鹹一點、多喝水,讓水分保留在體內,血壓會稍微高一點。

老人用藥也是跌倒的原因之一

另外,大部分老人家或多或少都有服用藥物,根據統計,老人家平均要使用7種以上的藥物,但可能因為健忘、不清楚藥物的作用,讓本來就可能導致跌倒的藥物,又在交互作用下提升藥物風險,或是重複用藥、造成副作用增加。因此,家人必須盡可能協助長輩正確用藥,在看醫師時,也要充分告知目前服用的藥物,避免藥物互相影響,增加跌倒風險。(參考文章:老人跌倒可能是因為這8種藥惹的禍!

延伸閱讀:

國際期刊:每週打2次太極拳 老人跌倒風險下降6成!

安眠藥造成夢遊、暈眩⋯⋯老人家跌倒機率增加15%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