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病人尊嚴與自理能力 安寧復健有一套

1147

安寧病人為何需要復健?其實,透過復健可以減緩病人的疼痛,讓病人在最後的時光享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過得更舒適,幫助病人實現善終。

一位過去曾是企業高階主管、50多歲胃癌末期的安寧病人,在接受安寧復健課程後,從過去如廁、沐浴均需由家人攙扶協助到後來有能力可自行完成,不僅減輕家屬照護負擔,也提升病人在最後這段時光裡的尊嚴與生活品質。

另一位胰臟癌末期病人,在台北榮總復健部職能治療師王柏堯於農曆年前支援北市社會局進行安寧居家訪視後,建議家屬使用可躺式輪椅,當病人疲累時可立即平躺,讓居家多時的病人有了外出的能力,在假期共創與家人出遊的美好回憶,也讓病人了無遺憾地辭世。

許多家屬常質疑為何安寧病人需要復健,認為復健並無助於病情的改善,何必麻煩地奔波接受復健。礙於錯誤迷思,曾接受復健的安寧病人僅約3成。

其實,安寧復健最主要目的是減緩病人疼痛,並且能提升自理能力以改善生活品質,包括透過伸展動作以及適合的輔具,使用如氣墊床、輪椅等,都有助於病人減緩疼痛,提升舒適感。

通常癌末的安寧病人其病況進程是可以預期的,復健的介入會有較好成效;若是急性感染、嚴重敗血症或是身上有2、3處以上插管的患者,則不建議進行積極的安寧復健,應以緩和的關節運動為主,減少疼痛感。王柏堯建議,病人可以先接受復健科醫師進行早期評估,醫護團隊會依照病人病況建議是否安排運動訓練以及適合的輔具。「對癌末安寧病人來說,越是及早進行介入與評估,在病人關節尚未因久臥而攣縮前就開始復健運動,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王柏堯說。

給家屬協助安寧復健的3個提醒

安寧復健可分為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一套完整的主動運動復健課程通常包含4到6堂課,完成一套課程後需進行一次成效評估。治療師依照身體不同部位指導復健動作,包括手部的平舉、抬高,腿部伸直、翹腳,以及在床上翻身、抬屁股等,有許多技巧可以協助病人完成動作。

很多病人在嘗試一堂課後會因疲倦疼痛而放棄,然而在能堅持完成訓練課程的2到3成病人中,則可明顯看到其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提升以及建立自信心,包括能自行如廁、取物甚至沐浴。前述胃癌末期的高階主管,在接受完復健課程後,搭配使用沐浴椅,家人就可放心其自行沐浴。

隨著安寧病人病況與體力的變化,當無法進行主動運動時,治療師或家人可協助進行被動運動或搭配輔具以減緩疼痛。治療師也會指導家屬如何控制力道,各種動作何時可以繼續伸展、何時該停止。

王柏堯為安寧患者實施被動關節運動。 圖片授權自安寧照顧基金會

安寧復健儘管無法使病情好轉,然而光是減輕病人的疼痛並在病人最後這段時光提升生活品質與尊嚴,就值得努力一試。王柏堯建議家屬在協助安寧病人進行復健時,需特別注意以下3點:

1.若有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的患者,若醫師認為有斷裂風險時,可透過職能治療師製作的副木支架(Splint)固定該部位,避免在移動時造成骨折

2.安裝人工血管的患者,在安裝的那一側需避免動作太大,以防過度拉扯造成人工血管脫落。

3.安寧復健不能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若患者身體不適如過喘、暈眩等等,請先暫停復健療程,以較緩和的關節運動或休養為主。

勿設定過高目標  按醫師評估適度復建

除了在協助復健時應注意上述事項外,家屬也應避免給予病人設定過高的復健目標。例如曾有家屬為了安寧病人出院返家居家安寧,要求病人復健後需能自行上下樓梯。其實許多地方政府有爬梯機等輔具可以租借,家屬一下子設定過高的目標恐徒增自己、病人及醫護團隊不小的心理壓力。

安寧復健除了減輕病人疼痛之外,也有家屬向王柏堯分享,透過復健課程哪怕僅有微小的進步,能鼓勵病人走出戶外,一週3次來到復健中心與他人互動、社交,與社會保持連結而非整日待在家中,也是安寧復健帶來的效益之一。安寧復健雖有許多好處,然而並非每個安寧病人都需要做復健,仍需視病人個別病況與意願,以醫師與治療師評估為主。

※本文授權自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攜手走過人生低谷 展開一場生命的對話

最後一程的學習:提升死亡適能 學習放手的正能量

高齡鄉村更需要!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向下推廣至社區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