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諮詢小組」是指揮中心的大腦!首度揭露專家曾為這議題吵不停

疫情發至今,臺灣疫情控制良好,成為全球們的關注的焦點,指揮官陳時中特別在今日記者會邀來專家小組的學者們,他說:「專家小組就是像是我們的大腦、EQ、IQ非常高來做決策,但同時我們的手腳是我們第一線醫護人員,他們也非常靈活,接到通則後馬上很確實地去做,頭腦手腳並用讓我們如今成效良好。」

逾25次的專家會議!撇開醫院工作使命必達

專家諮詢小組委員從今年1月5日開始進行第一次的開會,過程中幾乎不間斷,至今已經開過至少25場的專家會議,只要有重大的決策、臨床狀況、新的群聚感染案件,例如:敦睦艦隊、院內感染,只要一封line群組臨時通知開會,專家們就得趕緊喬行程,像是為北榮胸腔科楊光耀主任為了要開會,就只好讓醫院門診臨時請人代班。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分享:「其實過去剛開會的時候,常常看到專家們都是面色凝重,好像世界末日一樣,因為大家都很憂心。但到了後期的時候,其實後期大家都有說有笑,因為我們成功控制疫情。」

各領域專家也各有意見!這議題吵不完

專家們從原本7位增加至22位,來自各個領域:包含公衛、病毒、感染科、胸腔科等,其實外界好奇專家們開會情況,李秉穎說:「當然會是有不同的爭論,大家一定有自己的論點,但大部分都會形成共識,但也有曾經專家們為了同一件事情分成兩派,最後只好請指揮中心自己決定。」

李秉穎口中這件兩派學者持不同意見,其實就是為了所有入境的旅客到底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需不需要全部隔離,由於當時隔離病房已經慢慢快要滿了,如果全部都要二採陰性才能回家,恐怕對醫療量能負擔大,但是不是應該患者一採陰性後就可以回家?有安全、及現實面的考量,李秉穎:「不管哪個決定,都沒有一定的答案。」

專家們私下就像朋友一樣,還會要求要合照

專家們台上爭論,私下反而像朋友

專家小組的醫師們透露,雖然開會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有從中學習到更多,怎麼從別的觀點看到事情,但其實私下他們都像朋友一樣。也難得今天記者會開始前,專家們聚集在小房間時,不時聽到傳來笑聲,各領域的他們也有深厚的情感,在記者會後也特別留下來拍照,離去時還說:「某某某,下次會議見。」

尤其身為專家小組的召集人張上淳,身為整個團隊的領導者,他說:「專家小組從來都不是異言堂,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就會有不同意見,對各種議題都有不同看法,可是我們其實不是不用投票,我們都是用多數人洽當的方式決議。」

指揮中心尊重專家意見!跟著專家走準沒錯

如今疫情演化,能走到這一步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陽光耀主任說:「其實每次我們決議出來的方向,都和指揮中心最後決定的政策是一致的,行政團隊非常尊重專業。」他舉例,就像是美國總統川普就是不夠相信專業團隊,如果他願意聽從專業,說不定疫情不會演變到現在這樣。

其實台灣有十起不明原因的本土感染案例,還有多次的群聚感染:包含院內、長照機構、高中校園、鑽石公主號、中研院等,每次一次都讓外界非常憂心,但台灣人有良好習慣下,這些群聚都沒有再往外擴散。

在倒數第二次的例行記者會中,我們也看到這些專家們,如何利用數據、專業、知識來評斷每一個政策及防疫策略,讓我們台灣能在這次疫情中站的又直又穩,相信這樣的方式面對未來其他新興傳染疾病也一樣會有好的成效。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出現超級傳播者為何恐怖?這要從「傷寒瑪麗」的故事說起…

研究:無症狀可透過氣膠傳播!「呼吸」就可能釋放氣膠微小液滴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 COVID-19 疫情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