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延燒三年至今仍未平息,是國際的重大災難,也是國內無法忽視的公衛事件,衛福部作為公共衛生、醫療與社會福利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長期坐鎮重要的防疫工作,也承擔外界對防疫政策的檢視與檢討。

截至今日,新冠而死亡的累積人數已達 16,757 人(截至2023.1.31) ,其中有 9 成人口為 60 歲以上族群,根據2022 年最新國人死亡數,已達到 20 萬人創歷年新高,公衛專家示警 COVID-19 將躍升為台灣前三大死因,這場世界大瘟疫真的結束了嗎?

下滑看更多

別讓公衛數字「催眠」了!
三刀剖析台灣染疫死亡數創下「國際雙高」

別讓公衛數字「催眠」了!
三刀剖析台灣染疫死亡數
創下「國際雙高」

隨著病毒變異、威力趨緩,台灣擺脫嚴峻的清零政策,回歸正常生活,但危機依然存在。Omicron是消滅疫情的武器,還是偽裝成「木馬屠城記」?《Heho健康》三刀剖開冷冰冰的公衛數字真相,為何台灣第一年守的好,第二年死傷慘痛,第三年死亡數更衝上十多倍?

第一刀:Omicron 年疫情創雙高!
2022 死亡數較 2021 翻 16 倍

第一刀:Omicron 年疫情創雙高!
2022 死亡數較 2021 翻 16 倍

台灣在 Omicron 流行的一年期間,死亡數衝上高峰,每日有數十例至百例個案喪命,較鄰近亞洲國家來得高,雖然病毒致死率降低了,但這樣的死亡數不太 OK。

第二刀:死的 1.5 萬人是誰?
9 成家庭痛失父母長輩!

第二刀:死的 1.5 萬人是誰?
9 成家庭痛失父母長輩!

新冠疫情死亡年齡占比最大的為 60 歲以上長者,佔所有死亡人數的 9 成,政府的防疫手段容易產生錯誤的安心感,先把三個致命的破網補好。

第三刀:疫情的死亡代價不僅於此!
當心超額死亡、平均壽命與癌症死亡警訊

第三刀:疫情的死亡代價不僅於此!
當心超額死亡、平均壽命與癌症死亡警訊

新冠疫情造成比往年更多的超額死亡,其中有死於確診、受醫療排擠過世的民眾,或不被官方統計的黑數。COVID-19 縮短國人的平均壽命、加快癌症惡化,躍升國人前三大死因。

從 850 人死亡到 15,273 條人命,為何我們不痛不癢?
從兒子的思母之情看疫情悲歌

從 850 人死亡到 15,273 條人命,
為何我們不痛不癢?

從兒子的思母之情看疫情悲歌

高齡族群是疫情下,傷亡最慘重的一群。W 先生的母親患有慢性病,在 2020 年疫情大爆發被驗出罹癌,需多次進出醫院回診拿藥,染疫風險高,但疫情之下卻搶不到疫苗可打,最後確診染疫過世,過程中經歷急救、插管、搶藥、火化的衝擊,讓家屬孤立無援,至今難以釋懷。

「為何死亡逼近的時候,才發現手上沒有武器能救,老人體弱卻不該死的不明不白。」面對至親離世的痛苦,承擔的身心壓力與傷痛超乎旁人想像,如同所有喪親者經歷了「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唯獨最後一項,家屬至今仍無法做到。

比 SARS 死更多人,為何 COVID-19 難息眾怒?
專家提醒,記取教訓備戰下一次衝擊!

比 SARS 死更多人
為何 COVID-19 難息眾怒?

專家提醒記取教訓備戰下次衝擊!

COVID-19 是全世界的大災難,死亡人數遠超過 SARS、H1N1 與流感,受災範圍與程度均史無前例。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疫情至今未走入尾聲,國內非但沒有正式檢討報告,反而積極布局政治動向,對此十分痛心。

「衛福部直到今日,始終對疫情下的受害家屬,欠一句道歉!」

有 28 位受害家屬對政府提出國賠訴訟,控告政府在疫情間未能在備妥充足的治療藥物、快篩劑及疫苗,導致民眾白白喪命、在疫情中痛失至親。後更因「24 小時內火化」爭議,使家屬無法見親人最後一面,只憑視訊做最後告別;往生者只能用屍袋包裹,連最後的尊嚴都沒有。

楊志良認為疫情政策有 4 大疏失

楊志良認為疫情政策有
4 大疏失

疏失一

用藥指引不一致,延誤給藥黃金期

疏失二

要求 PCR 才能住院,延誤救治黃金期

疏失三

疫苗覆蓋率不足,卻放寬航空機組員規定

疏失四

死亡個案裹屍袋急送火化,無法源依據

疫情三年總結,回應 7 大爭議

疫情三年總結,回應 7 大爭議

「想當然在三年的緊急狀況下,責難一定會有,沒有人是好過的,但政府的責任就是要能盡快減低災害與損失,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疫情下家人離世、缺乏告別送終!
出現「解離」反應,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

疫情下家人離世、缺乏告別送終!
出現「解離」反應
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

一名 30 歲女性因年邁母親因狀態不佳住院治療,她透過手機螢幕視訊,目睹家人斷氣。自此,她常常喃喃自語、脾氣不穩定,行為舉止退化回幼年,做出輕生舉動,先生見狀趕緊將太太就醫。

醫師提醒,女子經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需要長期追蹤,疫情帶來的身心創傷超乎我們的想像。在經歷 PTSD 後,有人出現「解離」反應,在往後的日子將面臨類似情景或刺激時就可能復發。

“疫情下無法親自送摯愛的親人最後一面,成為不少人心中最大的遺憾,在心中狠狠的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受傷的記憶需要好好被處理而非遺忘,鼓勵患者應勇敢面對。民眾在疫情下所遭遇的身心衝擊,經藥物介入、心理治療後,可以走出黑暗回憶。”

心生病了如何求助?
盤點給喪親家屬的身心門診諮商資源

心生病了如何求助?
盤點給喪親家屬的身心門診諮商資源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 2022 年 12 月公佈 COVID-19 對台灣精神健康的影響,從調查中的「生活掌握」指標看出,36.6%的人缺乏歸屬感、22.2%不認為將來會更好;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有四成的人出現睡得不好(40.2%)、感到焦慮緊張(41.1%)、記性不佳(40.2%)等症狀。

心理學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是生理健康染病,而是一種新型態的大規模創傷!精神科醫師與心理諮商師數度提醒,台灣在後疫情時代的身心問題,會是未來最大的挑戰,民眾除善用紓壓技巧與免費身心門診諮詢,國內也應加強關於憂鬱關懷及自殺防治通報。

“疫情過了,但對心靈受創者來說,並沒有過去,甚至留下傷害。”

“長者因老年身體機能退化,易有多重慢性病,加上經歷喪偶與親友相繼去世,罹患老年憂鬱症與自殺機率提高,須加及早發現與即時介入。”

“自殺議題與成因非常複雜,疫情是否為近年老人自殺死亡人數與攀高的主因,仍有待釐清,但疫情帶來的健康問題仍不容小覷,需要全民同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