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胃部疾病
台灣每年約吃掉
20億
顆胃藥
胃部疾病是發生在胃部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常見的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等。

胃是人體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是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胃上接食道,接口是賁門,下接十二指腸,接口是幽門。胃的位置大約位於人體的左上腹,肋骨以下。胃的形態、大小、位置因人而異,主要由肌張力和體型决定,有牛角型、丁字型、長型與瀑布型等幾種。
胃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儲存食物,一個成人的胃容量約有3000cc。食物在胃中接觸了酸液、消化蛋白的酵素,並經一番劇烈攪動,便會轉化成稠狀的食麋,以利在腸道中能被充分吸收。
胃在休息時呈收縮狀態,內壁摺疊成獨特的胃脊,或稱胃皺摺。然而人類一吃東西,胃就會開始膨脹。皺摺變得平坦,讓胃得以擴張,並且放鬆外部的肌肉。胃可以容納大約一公升的食物而無不適。
當胃擴張時,擴張受器便會活化,進而誘發神經訊號,促進胃壁製造酸液,附帶激烈的肌肉收縮,以便混合攪拌食物。胃酸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讓胃中的酵素(胃蛋白酶)做進一步分解。當消化開始進行,將會刺激腸道內分泌細胞(G細胞)分泌「胃泌激素」,而胃泌激素則會誘發胃壁排放更多的胃酸。
胃部常見的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胃癌等。
胃部的基本生理功能
咀嚼、吞咽食物時,反射通過迷走神經引起胃體、胃底肌肉舒張、容受性舒張,食物湧入胃內。食物有充分時間在胃內消化,緩慢地進入小腸。
胃壁的平滑肌微弱的持續性收縮(緊張性收縮),使胃腔具有一定壓力,有助於胃液摻入食物、推動食糜向小腸移行。胃體向幽門方向進行的胃壁肌肉節律性收縮、舒張活動(蠕動)。在胃大彎的近胃底中部可能存在蠕動的起搏點。蠕動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攪拌磨碎食物,經幽門推送食糜入小腸。
食物入胃後,胃內壓逐漸升高,把食糜間斷的推進幽門。酸性食糜進入幽門後刺激腸黏膜,通過神經、體液途徑抑制胃運動,排放中止。當酸性食糜被十二指腸內鹼性液體中和後,抑制胃運動的作用解除。
排空過程中,幽門括約肌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防止小腸內容物逆流入胃。一般水只需10分鐘就從人胃排空,糖類食物需2小時以上,蛋白質排空較慢,脂肪更慢,混合性食物需4~5小時。
主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轉變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起作用的最適酸度為pH=2,在pH=5的環境中失活。它能水解蛋白質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或穀氨酸、天門冬氨酸的羧基所組成的肽鏈,使蛋白質分解成較小的肽。
一般胃對於蛋白質不會吸收,對於其他例如醣類或脂類也不進行吸收作用,但會吸收少量的酒精和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