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主法剛上路就碰疫情「鼓勵改線上諮商」已有4.3萬人完成預立醫療

國內《病人自主權立法》自2019年首次通過,為第一部以病人意願為中心價值的法律,然而一上路就碰到疫情三年衝擊,導致簽署狀況未如預期,如今法律上路滿四年,累計4.3萬人完成預立醫療等健保卡註記,較往年增加。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指出,病主法的簽屬在病人生病末期扮演很重要的關鍵,可以依自我意願來決定是否要飲食、插管、急救,也可以決定是否要器官捐贈、遺留大愛。

疫情衝擊加深對預立醫療需求

「雖然推動病主法時,遇到疫情和諸多阻力,家屬跟病人不容易到醫院去做諮詢與簽屬,但我們也摸索出遠距離諮商的方式,有慢慢的讓簽屬人數逐漸回升。」石崇良也鼓勵國內醫療機構可以用通訊方式,提供線上諮商服務。

他表示,近年民眾在疫情之下更深刻的體會到親人的離別,對於生死觀念也有別於過去避談的心態,期盼在諮商同時帶動器捐與安寧療護的議題,截至今年2022年已有4.3萬人完成預立醫療的健保卡註記,預期在2023年能夠累計6萬人。

石崇良預計2023年預立醫療人數達到6萬人。記者謝承恩攝影

最怕子女20年後留下痛苦遺憾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醫師常佑康表示,很多來醫院進行預立醫療的病人與家屬,曾經遇過家屬或自己入住加護病房,且經歷插管、臥床等過程,甚至不忍看到家人痛苦。

「病人想為了自己的未來,做一個不會痛苦的選擇,也有很多人不願把決策的壓力留給小孩來做。」常佑康表示,臨床有遇過很多家屬,過了十年、二十年還在糾結「自己為父母做的決定是對還是錯?」最後成為很大的心理壓力和遺憾。

台北慈濟醫院醫師常佑康分享在臨床上遇到的醫療諮商困境。記者謝承恩攝影

視訊醫療克服國外返鄉限制

常佑康說,病主法上路之後,隔年疫情就爆發家屬必須被隔離,各家醫院開始發展視訊的諮商,加上預立醫療諮商要有二等親的參與,遇到有家人常住國外無法回國,就可以就用視訊諮商來克服空間限制,達到諮商的目的。臨床上他也曾經遇過,就有人利用家屬的告別式,讓家族齊聚一堂共同討論並簽屬預立醫療。

而讓常佑康印象最深刻一件事,是有一名患有肌肉萎縮症的母親,帶著先生與小孩來諮商。其中女兒一直不希望媽媽簽署預立醫療,但媽媽看出小孩的不捨,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們都希望媽媽陪你們久一點,但我希望如果跟你們的緣分到了,就好好說再見就好,請不要幫我插管、不要急救。」更深刻醒悟,行善、行孝不能等且家屬間溝通彌足珍貴。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