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專區
提供最專業的建議,預防、照護、飲食更安心!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由於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或利用狀況不佳,造成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素的代謝異常,導致血糖過高引起一系列症狀。
Heho健康整理國內外最新糖尿病相關期刊研究、醫療專家建議,幫助糖友與從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到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和處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並學習如何有效地控制血糖。
最新資訊查看更多
認識糖尿病
原因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疾病,也是一種慢性病。因為身體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或是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造成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變差。當血液中糖分變多,血糖升高卻無法獲得能量,反而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或引起其他的併發症。身體之所以沒辦法使用糖分,有幾個原因:
- 缺乏能幫助身體利用糖分的胰島素。
- 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不明原因壞死。
- 攝取的糖分、熱量過高。
- 過胖。
- 有其他的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或癌症。
類型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依成因可分為以下 3 種類型:
佔 90 %
成因
肥胖或其他疾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型態,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最需要注意「體重控制」。
佔 10 %
成因
先天缺乏胰島素,通常以幼兒居多,最常見的是剛出生至十歲左右,但可能成年才發病,最需注意「飲食」。
成因
懷孕期間因內分泌失調引起,孕期如果嚴重肥胖,產生妊娠糖尿病風險是正常孕婦 8 倍,孕後恐增得第二型糖尿病機率。
症狀
可以觀察如果身體頻繁出現以下 5 個症狀,建議可以檢查一下血糖,因為這些都是經常被忽略的糖尿病初期症狀:
牙齦常發炎
若牙刷長流血、牙齦紅腫、牙周病、牙齦萎縮就須注意
聽覺、視覺變差
視力模糊、聽力變差且常會耳鳴
失眠又嗜睡
晚上睡不著、白天容易嗜睡
手腳刺麻
手腳末梢會有刺麻感,反正變得很遲鈍
多汗
在沒活動時、涼爽環境中,也會冒汗,但並不覺得熱
💡更多內容
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全面解惑 Q&A
診斷前
一旦發覺自己有不適的情況,或本身是屬於糖尿病的危險族群,除了可透過血糖機檢測,也可以前往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尋求專業醫師診療。由於糖尿病沒有特定患部,如有疑慮,也可洽內科或家醫科進行初步診斷。
糖尿病檢查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血液檢查。目前一般健檢中心都是以空腹血糖作為糖尿病篩檢的項目,但如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例如體重過重或肥胖、有高血壓、高血脂、女性有多囊性卵巢或妊娠糖尿病、或是曾經有空腹血糖或飯後血糖過高的紀錄、家人有糖尿病等,除了空腹血糖外,也應進行飯後血糖或醣化血色素的檢測。
研究指出,以空腹血糖的標準值大約可以檢查出 50% 的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可以檢查出 90%;而醣化血色素則可以檢查出 30-40%。雖然飯後血糖的檢查似乎比較準確,不過必須以標準化的葡萄糖耐受試驗,也就是口服 75 公克的糖水後 2 小時再抽血檢查,在執行上比較不方便。
另一方面,空腹血糖、飯後血糖、醣化血紅素這三者,事實上都各自呈現出糖尿病發病機轉的不同面向,彼此間有互補性,所以很難說哪一個才是「黃金標準」,最好都要兼顧重視。
推薦閱讀 ▸ 健檢時空腹血糖值正常別開心的太早,你有可能是前期糖尿病
提到糖尿病,大家都會想到「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的「三多一少」症狀,但其實除了三多一少之外,還有不少的症狀,是大家很常會忽略的。
像是「容易疲勞」這件事,一般人可能每天都會遇到,像是睡眠不足、勞累都有可能造成。但這也是糖尿病患一個很典型的症狀,因為血液中有太多的糖分,所以無法攜帶足夠氧氣給身體的組織使用,導致整天昏昏欲睡。
如果在 1 個月內一直出現列表這些症狀,自己的分數超過 15 分,又有很多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像是特別愛吃精緻澱粉,常常喝飲料,白開水卻喝很少,或是每天攝取了太多熱量、沒有運動、壓力太大等;第一步建議還是先去做血糖檢查。
症狀 | 典型得分 | 表現方式 |
---|---|---|
多喝 | 5 | 一直覺得口渴 |
多尿 | 5 | 一天跑超過 10 次廁所 |
多吃、容易餓 | 5 | 吃完不到 2 小時又餓了 |
體重下降 | 5 | 短時間內體重莫名減少 |
覺得疲勞 | 4 | 頭暈或昏昏欲睡 |
容昜煩躁 | 4 | 覺得身體特別燥熱 |
怕熱、多汗 | 3 | 上半身大出汗 |
反覆尿道炎 | 3 | 一個月內發炎 2 次以上 |
皮膚搔癢 | 3 | 手腳長疹子、晚上特別癢 |
便秘 | 3 | 感覺水喝很多,但大便很硬 |
腳底麻癢剌痛 | 3 | 腳趾好像被針刺一樣麻刺痛 |
有些人可能很疑惑,明明自己健康檢查的時候,血糖值都正常,為什麼還會確診糖尿病?其實這有 2 個原因:
- 血糖值在「正常」跟「糖尿病」中間,還有一個「糖尿病前期」的範圍,但在健檢報告上看不到紅字,其實代表血糖已經開始不穩定了。
- 一般人在做健康檢查的時候,多半會檢驗「空腹血糖值」,但因為糖尿病是「把高血糖調降回正常值」的能力變差,所以「飯後血糖值」更容易了解自己是不是有糖尿病。 所以有些人可能飯前血糖值正常、甚至過低,但飯後血糖值會過高,建議做糖尿病檢查時,應該 2 個數值都要測,會比較準確。
均衡飲食是預防糖尿病的核心原則,每天都應攝取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獲得充足的營養素滿足身體的需求。
「我的餐盤」涵蓋每日飲食指南概念,幫助民眾更容易理解健康飲食,遠離糖尿病的威脅。
- 每天早晚一杯奶:提供豐富的鈣質、優質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
- 每餐水果拳頭大: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花青素與類胡蘿蔔素等植化素,建議挑選當季在地的新鮮水果,另外要特別注意果汁、果乾類,含糖量高容易攝取過量,勿取代水果食用。
- 菜比果多一點:蔬菜中的膳食纖維是遠離糖尿病的關鍵營養素,可以幫助穩定血糖、維持腸道健康、增強飽腹感。
- 飯跟蔬菜一樣多:建議每日主食以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如糙米飯、紫米飯、胚芽米飯、燕麥、玉米、地瓜、芋頭為主。
- 豆魚蛋肉一掌心:建議每餐豆魚蛋肉類食物份量約為一個掌心大小,優先選擇飽和脂肪低的豆製品、魚類海鮮及雞蛋。
- 堅果種子一茶匙:鼓勵使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建議每餐可以吃一點點的堅果,比如在飯上撒些芝麻,或是飯後吃堅果當作點心。
糖尿病的預防保養
診斷後
胰島素:胰島素是由胰臟中的胰島β細胞所製造的「荷爾蒙」,負責掌管身體中糖分儲存到肌肉或是脂肪的管道,讓升高的血糖降回正常值。醫生會決定病人需要的胰島素種類、注射劑量及次數,經訓練後,病人可自行注射。
推薦閱讀 ▸ 胰島素越早用越好?醫師詳解胰島素是什麼、要怎麼用
口服藥: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口服降血糖藥物可分為 7 類,醫生會根據個別病人的身體狀況、對藥物的反應及其血糖控制情況,決定如何用藥。
推薦閱讀▸ 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有哪些?專家詳細列表一秒讀懂
腸泌素:腸泌素針劑就像是一個補充、矯正的角色。腸秘素可以把糖化血色素控制在 7 以下,並且能減輕體重,一開始就介入,再慢慢減少胰島素、口服藥,等到血糖控制良好就能慢慢減藥。
糖尿病雖然不會造成立即致命,但帶來的慢性併發症卻不容小覷,且影響範圍廣泛,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提高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牙周病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每天都應該要測同一餐的飯前、飯後血糖,超過 60mg/dl,就表示這一餐吃太多醣類,或是用藥的劑量不對,需要調整。」胡啟民說,為何一直強調測血糖的重要性,原因是可以藉此了解一整天的血糖狀況,不然很多人是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色素一直超標,很可能就是因為飯後血糖一直過高造成的。
而要控制血糖,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每餐的飽足感。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建德說,要增加飽足感,最好的方式不是「吃菜」,而是「吃肉」,因為纖維素只在吃下去的時候覺得飽,但沒有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所以很快就會又餓起來。
但是肉中的蛋白質,可以讓身體感覺「有吃飽」,而分泌胰島素,「所以吃飯的時候應該先吃蛋白質,再來吃蔬菜,當你吃下第一口蛋白質 15 分鐘後,才可以吃澱粉類。這樣的澱粉也不會吃太多,是穩定血糖的最好方式。」
不對,可延緩胰島細胞衰退,甚至不需再服藥!
通常醫師建議糖友施打胰島素時,表示糖尿病病友的體內胰島素已無法正常發揮功用了,就算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也不能達到穩定血糖的效果,因此,必須改用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許多糖友擔心,打了胰島素,就得跟著它過一輩子!這觀念是錯誤的,反而是糖尿病初期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可以讓胰島細胞獲得休息,進而延緩胰島細胞衰退速度。
被診斷為糖尿病的那一刻開始,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總認為飲食要忌口、能吃的食物有限?其實糖尿病飲食並沒有一定的原則或限制,不代表要捨棄所有美食。
無論是第 1 型、第 2 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皆是以均衡飲食作為出發點,依照個人的需求提供足夠的熱量和三大營養素,平均分配到正餐和點心中,飲食重點在於控制食物種類、份量和進食時間,以達到血糖控制的目的。
其實許多天然食物本身就有「降血糖」的功效,如果要吃保健食品,不如選擇天然的食物來吃。當然有些時候,保健食品可以幫助補足糖尿病患不足的營養,但通常保健食品不會只有一種成分,有些成分反而可能加重糖尿病的狀況。
營養品沒有絕對的優劣,而是看適不適合。如果是可以透過均衡飲食控制血糖者,甚至不建議使用營養品。因此在選擇營養品之前,建議可以跟了解病友狀況的醫師、營養師討論,再看是不是需要吃。
與飲食治療和藥物治療一樣,運動治療也是糖尿病整體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合理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心肺功能及免疫力。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還可以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輔助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後血糖)、減少降糖藥物用量。病情較輕的早期 2 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不用降糖藥,僅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就能夠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但要經過醫生評估喔)。
儘管運動對糖尿病人益處多多,但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適合運動。有嚴重併發症或者血糖波動較大的糖尿病患者,盲目運動可能會加重病情,反而有害。
Heho健康整理了 最完整糖尿病運動指南,從運動前準備、運動中注意事項、運動後放鬆、運動原則⋯⋯等,一次了解!
前往閱讀 ▸ 最全糖尿病運動指南,讓糖友大膽動起來!
雖然控管血糖的主要是胰島素,但其實身體各處的內分泌都可能導致激素分泌異常,所以精神上的緊張、壓力,或是熬夜、失眠等生活作息混亂,都可能引起內分泌異常,導致高血糖。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潛能,反之則會危害健康,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會引起壓力荷爾蒙(cortisol)分泌過量,導致血糖、血壓上升。面對壓力我們要學會找到情緒出口,深呼吸、聽音樂、睡前冥想、規律運動都是減輕壓力的方法。
推薦閱讀 ▸ 大笑降血糖!大笑紓壓能減少胰島刺激穩定血糖
糖尿病專刊
糖尿病是新世紀最多人得到的慢性疾病,也是最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的疾病。
除了飲食需要注意之外,了解「量血糖」的重要性、知道糖尿病可能會帶來的併發症、以及日常生活或出門在外需要注意的小撇步,都是身為糖友應該做到的。
醫師只能在診間叮嚀,但生活是自己要過的,了解這個疾病,更能維護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