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3歲醫師幫忙顧!「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1 對 1 照護服務全國上路

國內面臨少子化及小家庭化的來臨,許家家長難以兼顧工作的狀況下,小孩的健康與身心狀況很容易被忽視,衛福部推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至全國,期望在小孩關鍵發育期,有專業醫師的介入,可以優化寶寶的健康發展。

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就是希望可以幫每個 0 到 3 歲的小孩安排一個專屬的幼兒專責醫師,醫師的任務就是確保疫苗接種時程能夠乖乖打疫苗、牙齒塗氟或健康保健,都可以聯繫到寶寶,並搭配護理師做個案管理。

兒科醫師幫助遲緩兒早療

兒科醫師麥建方指出,在進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可以提早挽救遲緩兒照顧,其中有 3 起令他印象深刻的通報個案,大多都是在進行新生兒疫苗接種時發現的,家長需要跟醫師建立信賴關係,才可能長久追蹤,達到好的健康照顧管裡。

其中一例 2 歲小弟,在 6 個月便發現肌肉張力低、9 個月大不會爬、1 歲只會匐匍前進,在醫師介入早療,媽媽辭掉工作照顧孩子、爸爸扛起經濟跟家事的重擔,醫師進行家訪時,發現家庭向心力很強、支持系統也夠,故能安心追蹤。

但另一位 1 歲羅小妹,同樣是在接種疫苗時發現,她經常流口水、很多單字都不講,家訪時發現生活環境語言刺激不足、理解力不足、體質異常、常收驚,加上父母外出很忙,白天交給阿嬤阿公照顧,聽到要做早療復健便拒絕。

直到兒科專責醫師及社會資源協助,才發現阿公阿嬤及家長發現原來兒童早療有補助,也有語言治療師介入,可以幫助孩子改善粗細動作回到正常水準,語言能力也慢慢復原,因而挽救孩子的童年。

另有 2 歲 9 個月的小小孩,由阿公阿嬤開雜貨店帶大,因開店時擔心小孩子受傷,便將小孩放在房間養貓狗、小雞陪伴,小孩常常過敏,加上房間沒有人可以講話,就能看電視,於是醫師帶阿公阿嬤學習親子共讀,小孩也越來越開朗。

提早發現幼兒高風險家庭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主治醫師陳美惠指出,該計畫可讓新生兒一出生就有醫護人員健康追蹤狀況,若追蹤出現遺漏或失聯的狀況,就可提前介入理解家長是否在照顧上出現問題,或者是否有高風險家庭跟不當照顧的情況。

「如果追不到,可以提早警覺是否有小孩無法得到好的照顧,或者可能有不當照顧的狀況,有需要需趕緊來通報社會安全網。」她也鼓勵,目前父母只要戴著兒童健康手冊、健保卡,不需要額外付費就可以找鄰近醫師找到這項服務。

另外兒科醫師跟家庭醫學科參加這項收案計畫,特別在未成年產婦、高齡產婦在進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也能夠有額外照顧與資源的轉介,希望從孩子出生開始照顧,同時加強提升城鄉資源布建、強化特殊需求孩子可以健康發展。

全國醫師 1 對 1 照顧新生兒

醫事人員可以教導新手父母如何照顧小孩、定期要求父母要帶小孩帶回來追蹤健康狀況,如果追蹤到發現小孩子有發育遲緩問題,就需要啟動兒童醫療網分級跟早療的復健照顧,減輕家的壓力與負擔。

「小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登記到一個兒科醫師,來進行專屬的照顧,希望計畫的涵蓋率可達 100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該計畫從 109 年在部分縣市試辦,收案超過 13 萬人,獲得許多家庭支持與回響,今年 112 年已擴至全國上路。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