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甲變厚變色、凹凸不平,還會甲床分離!」
「全身皮膚變厚變硬,一動就裂開、流湯、滲血,痛到不想起身,只能憋尿。」
「洗澡要3小時,先把皮泡軟才能清潔。」
「全身都傷口,洗澡如刀割、淋浴如火燒……」
這些都是乾癬患者的心聲,也是他們日常生活寫照,有的人因此把乾癬當成業障來還,也有人寧可四處借貸花上百萬元尋求偏方,只求乾癬能「斷根」,讓他們逃離這人間煉獄!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暨情人湖院區皮膚科主任許仲瑤指出,近年乾癬治療選擇越來越多,除照光外還有生物製劑治療,患者經適當治療後,有機會可以將疾病控制到不影響日常生活、外觀上也看不出病灶,達到所謂的「治癒」目標。
長久穩定有效治療,乾癬可達治癒目標
健保資料顯示,台灣一年有超過五萬人因乾癬或乾癬關節炎就醫!不過,仍有部分患者囿於「乾癬無法根治」、「反正早治晚治無不同」、「西藥都用類固醇」、「西醫治療都沒效」、「生物製劑傷肝腎」等五大錯誤迷思,離開正規醫療。許仲瑤表示,民眾遇到不確定的事情,一定要講出來跟醫師討論。
「把你想要的治療效果,以及對於治療的疑慮講出來。乾癬的治療方式有非常多種,你說出治療的目標,醫生才有辦法幫你達成;你不說的話,醫生只會以為現行的治療方式你很滿意。」許仲瑤指出,並一一破解說明常見迷思。
錯誤迷思一:乾癬無法根治
「乾癬雖然無法根治但是可以控制,就像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既然不會要求根治高血壓,又怎麼能要求根治乾癬?」許仲瑤表示,乾癬控制良好的病友,甚至可以不用擦藥、吃藥。但前提是要先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錯誤迷思二:反正早治晚治無不同
乾癬越早治療,越有機會達到所謂「治癒」。疾病嚴重度不僅會影響乾癬治療達標的困難度、也可能誘發更多共病,等到共病加重、甚至不可逆,反而要吃更多藥、更難治療。
錯誤迷思三:乾癬等於類固醇治療
乾癬治療不等於類固醇治療。乾癬的特徵就是紅、腫、癢、脫屑,類固醇具消炎效果,可改善發炎反應,但醫師會根據病友的情況做調整,例如適時減量或搭配乳液、其他口服藥物或換成維他命A或D藥膏等。
錯誤迷思四:西醫只會開藥膏,治療都沒效
「乾癬治療3個月可有感、6個月可解決困擾,不要錯誤期待西醫有立竿見影的成效。」許仲瑤建議,為每種治療設定3個月評估期,若對於治療成效不滿意,應主動提出問題與醫師討論。
錯誤迷思五:生物製劑傷肝腎
生物製劑不傷身,需要定期追蹤肝腎功能並不是因為藥物不安全,而是為確保不會因為使用生物製劑,而感染了肺結核等其他疾病。用不明成分的方式治療又不追蹤才危險!
許仲瑤也強調,「將疾病困擾說出來!」,乾癬不是單純皮膚病,而是慢性、反覆發作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呼籲患者不要等到「受不了再來就醫」,良好的醫病溝通可減少走冤枉路。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別向皮膚病灶妥協! 醫呼籲:追求「達標治療」 讓外表、生活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