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器捐就是「重生」了嗎?醫解析: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必要時切片檢查!

在器官移植過程中的所有人,需要更大的勇氣─腦死的患者需要家屬的勇氣,捐贈出有用器官;勸募器官的社工,要忍著家屬的不諒解,希望他們可以捐出心愛家人的器官,至於等待移植病人呢?

為了要等到老天爺及捐贈家屬給的機會,也必須為自己的病情奮戰,直到機會降臨。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出版《謝謝你在我們心裡》(時報出版)提到,器官捐贈與移植是十分嚴謹的過程,但是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之後,接下來的生活會像是童話故事般,脫離痛苦的邊緣,過個令人稱羨的日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器官移植後要服用藥物取得「恐怖平衡」

首先,為了確保外來器官可以在身上正常運作,病患必須服用「抗排斥藥」,正確名稱是「免疫抑制劑」,降低身體對外來物的免疫力,以免身上的免疫系統把器官毀了,有人戲稱這是「人造愛滋病」,雖然難聽,卻也是十分貼切的形容。

為了達到藥物良好的效果,病患有時候得服用兩種,甚至三種的「抗排斥藥」,有些藥物只能用病患臨床症狀及醫師的經驗給予適切的劑量,有些則必須時常抽血,以達到有效的濃度。

服用抗排斥藥,病患基本上就是在「器官排斥」與「外來感染」之間取得「恐怖平衡」,藥物太過,患者抵抗力降低,雖然器官保住了,但可能因為一個小感冒喪命,更有甚者,長期服用抗排斥下來,惡性腫瘤及其他莫名其妙的疾病,諸如「卡波西式瘤(Karposi’s Sarcoma)」(就是《費城》一片中,主角湯姆漢克斯臉上長的東西), 還有一些平常人不容易得到的傳染疾病,如肺囊孢子菌肺(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俗稱PCP)等。

如果抗排斥用得太少,病患自己的白血球會攻擊植入的器官,輕則它的功能短暫受損,重則失去應有的功用,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後果不見得會比抗排斥藥用得過「重」來得輕鬆。

iStock-1063676678

追蹤身體情形有「侵入性檢測」的可能性

前面談到的只是藥物使用,至於如何讓臨床醫師放心?那就必須有一些必要的追蹤手段,以換心病患為例,除了有一定的「非侵入性檢查」外(如心臟超音波、X光片等),「侵入性」的檢查也得定期實施。

例如「心肌切片(Endomyocardial biopsy)」,需要靠熟練的心臟內科醫師自患者頸部大靜脈插入特殊的器材,對右心室較厚的位置取下一些心肌,讓病理科醫師在顯微鏡下判斷,患者植入器官目前的狀況是否屬於「排斥」的現象─這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因為有時「發炎感染」或「排斥」的早期現象很不好區別,患者在沒有特別明顯可以區分的症狀下,「心肌切片」才能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式,到底是「加成」還是「減少」 抗排斥藥的劑量。

「心肌切片」絕對不是保證安全的處置,曾經有某醫學中心的換心病人,在切片過程造成心臟穿孔而病喪當下,雖然例子很少,但發生了總令人難以接受,相信其他接受肺或是腎的移植患者,必定也有一些「侵入性」檢查,承擔一定比例的風險。

器官移植後的2大挑戰:排斥藥副作用以及器官壽命

另外,如果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時間夠久,有兩件事一定得面對,一是抗排斥藥的副作用,二是植入的器官有一定的壽命。

抗排斥藥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患者易有高血糖或高血壓的可能性,所以活得愈久, 可能治療的藥物會愈用愈多。最明顯的例子是長期使用類固醇之後,病患會明顯暴肥、月亮臉、水牛肩等等,因此伴隨「降低血糖」及「降血壓」的藥物是無法逃避的情形。

最後談到的是植入器官一定壽命,以心臟為例,患者因為器官衰老而面臨死亡的風險,依目前世界水準來說,十年的存活率大概是接近六成左右,不像腎臟壞了,回過頭去還可以「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換的心失去功能,除了再換一次也沒什麼方法,但有那麼多心可以換嗎?

總結以上的論述,大家應該可以明瞭,接受器官移植患者之後的生活,也是需要「戰戰兢兢、步步為營」,和等待器官移植相比,沒有比較輕鬆,只是前者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正常人一般,而後者是如風中殘燭,等待器官移植才有重生的希望,看起來淒苦一點罷了。

本文節錄:【謝謝你在我們心裡:器官受贈者的暖心奮鬥,與器官勸募的強力呼喚】一書

編輯/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全球首例!顛覆「器官移植」規則,幹細胞讓37歲腎衰男子擺脫免疫抑制藥物

疲勞、發炎是因為體內有毒素!6 招養好「 6 大排毒器官」一身輕

超過一年沒自然受孕就是不孕!婦產名醫列5大原因「免疫力」也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