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 2 位、第 4 位及第 8 位,已超過 3.8 萬人死亡。
美國醫學會於 2022 年修改血壓正常值建議,將收縮壓大於 140/毫米汞柱、舒張壓 90/毫米汞柱,下修為 130/80 毫米汞柱,此外,量測方式也將修改為居家量測取代門診測量,以更確保準確度。
血壓控制在 130 毫米汞柱以下 減少 33% 中風機率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嬰華表示,2015 年至今,發現有 2 個大型高血壓研究證明血壓降低能夠減少患者死亡率,根據《SPRINT》針對 9 千名高血壓患者針對研究,追蹤 3 年發現若血壓收縮壓控制在 120 毫米汞柱左右時,可降低 27% 的死亡率。
另外,《STEP》2021 年發表的華人大型研究,結果顯示若能將血壓控制在 130 毫米汞柱以下,會減少 33% 的中風機率且心臟原因死亡機率也降低 28%。
居家量測代替門診檢測 避免「白袍症候群」準確度更高
新版高血壓量測指引也擬以居家量測代替門診量測,陳嬰華醫師解釋,在門診量測血壓的準確度有限,不少患者有「白袍症候群」造成就醫時心情緊張,加上前往醫院途中匆忙,導致休息時間不足,進而影響到血壓的準確度。
此外,通常一大早量測的血壓會偏高,晚上時則會變低,因此血壓值也會隨著時間有所不同,這也是門診量測有許多弊病的原因。
居家量測應注意 722 原則
至於居家量測有哪些需注意的事項?陳嬰華醫師表示,居家測量除了可以排除門診量測準確度有限的問題,還能透過多次檢測進行判斷,而居家量測可根據 722 原則進行:
- 7: 一週連續 7 天量測血壓(希望至少 4 天以上)。
- 2: 起床後 1 小內及睡前 1 小時內量測血壓。
- 2: 每次量測 2 次血壓,中間間隔 1 分鐘,再將數值平均。
對比於門診量測,居家量測方便性較高,陳嬰華醫師建議,若起床 1 小時內要量測血壓,起床後先不要進食、不要吃血壓藥,另外可先解小便,而若已經喝咖啡、酒精或是去運動,建議休息間隔 30 分鐘後再進行測量。
居家量測時,把血壓計放置桌上後需注意「手需與心臟等高」,此外,量測時衣物也要注意,陳嬰華表示,衣物方面要注意不要穿太厚,「看冬天時有些病人穿著毛衣、羽絨衣量測血壓,這時量測的數值就會不夠準確。」此外,血壓計的纏繞帶需距離上臂凹槽處 1 公分,量測時也要注意不要繞得過鬆或過緊,最佳為能夠伸進一個指頭為標準。
高血壓年輕化 有家族史就應注意
除了長者族群,國健署也建議 18 歲以上年輕人每年至少需量測 1 次血壓,陳嬰華醫師表示,若是家族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史者,罹患高血壓的機率較高,此外,由於現代飲食西化,不少年輕人也出現肥胖問題,導致高血壓有年輕化的趨勢。
至於高血壓的日常照護相當重要,像是有些人常喝酒、或是飲食過鹹、肥胖等,都是造成高血壓的常見因素,陳嬰華醫師分享,臨床上也有看見肥胖的高血壓患者,成功減重後高血壓的狀況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此外,吸菸會導致血管收縮,因此戒菸對於控制高血壓也有幫助,此外,也建議民眾可以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以及一週至少運動 150 分鐘。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何紹楚
延伸閱讀:
新版高血壓指引下修標準!營養師公開外食減鹽撇步
Omicron 會侵犯兒童神經?發燒到這個溫度要馬上送醫
青少年頭暈頭痛、睡不好當心高血壓!醫師:「這些事項」幫助控制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