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車禍,造成 45 歲黃先生右腳足踝的開放性骨折,雖然當場找回遺失的距骨,然而已經因為髒汙無法使用;北慈利用骨庫中一塊相符的人體捐贈距骨,由骨科王禎麒醫師進行台灣第一例的整顆異體距骨移植手術,1 年後,黃先生恢復良好,現在已能不靠拐杖行走。
王禎麒指出:「距骨常見的受損是軟骨缺損,臨床上會拿膝蓋的軟骨,用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進行修補,但像黃先生整顆距骨缺損需要移植的病人,實屬少數。」所幸北慈骨庫中正好有與黃先生的缺損位置、大小恰好相符的距骨,才讓團隊成功完成台灣第一例的「異體距骨移植」案例。
「異體距骨移植」困難度高 須保持血液循環
距骨是足踝區最重要的骨頭,位於小腿腓骨,脛骨和跟骨之間,雖然關節面小,卻必須承受全身的重量。過去這樣的骨折案例,必須拿其他部位的骨頭,或人工關節剩餘的骨頭來替代,執行骨融合手術;此種做法受限於骨頭形狀不同,也沒有軟骨,用釘子固定後,足踝便無法動作,生活活動備受限制。
移植手術前,黃先生的足踝是以骨外固定來維持關節缺損空間,避免空間縮小而不利移植,再把整塊捐贈距骨置入骨頭缺損處;在這之後,要經過 3 個月的觀察,確保移植骨血液循環正常不會崩解,才能下床走路、復健。
王禎麒還特別提到:「要是移植骨的血液循環不佳,可能造成軟骨崩解,最後可能仍要進行繼續骨融合手術。」
骨頭移植以人體捐贈為佳 遇意外冰袋保存
其他國家遇上這類病人,除了骨融合術外,也會以 3D 列印的人工骨頭進行移植,但材質無論是陶瓷或金屬,都可能因硬度與人體骨頭的差異,造成日後相鄰骨骼骨質疏鬆、骨折、崩解的後遺症,因此骨移植手術還是以人體捐贈最為理想。
除了距骨缺損需要使用骨骼移植手術以外,像粉碎性骨折、各式關節或脊椎融合手術與骨腫瘤等情形,都常常需要捐贈骨做骨骼移植手術,有鑑於器官捐贈者相對少數,因此王禎麒提醒,若因意外發生骨頭掉出體外的情形,可將紗布沾濕覆蓋,置於有冰水的冰袋保存並盡速送醫,才能盡量避免骨頭壞死、暴露感染、無法復位。
文/王彤榆 圖/黃懷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