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後聽不清楚恐是中耳積水!醫提醒:有 3 情形需考慮手術通氣消液

中耳炎是小朋友感冒後常見的併發症,急性中耳炎服用抗生素治療會痊癒,但若發展為積液性中耳炎,恐會聽力受損。到底「中耳炎」該如何治療?一定得動手術嗎?不處理會影響聽力嗎?請醫師一次解答。

最近流行病毒多,孩子不小心就感冒,若未能妥善治療,恐出現急性中耳炎。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系耳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姵妤說明,中耳炎透過抗生素治療大多可痊癒,但部分病童可能發展為積液性中耳炎(俗稱中耳積水),代表中耳腔內仍存有積液,無法順利從中耳的排水管(耳咽管)排出。

幼兒耳咽管角度較平易積水,3 種表現助家長及時警覺

陳姵妤解釋,幼童的耳咽管較短,也呈現較水平的角度,因此在學齡前階段,幼童耳咽管排出分泌物的功能不佳,若鼻腔分泌物過多就容易堵塞,甚至逆流。孩子直到 7 歲時,耳咽管才會成長為接近大人的尺寸與角度,屆時中耳積液的發生率也會隨之下降。

中耳積液病患常會表現出聽力障礙及耳朵悶塞感;若兩耳同時發生,則患童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力降低、看電視時太靠近電視或音量開得較以前大聲。陳姵妤建議,當家長發現子女有以下的表現就得當心,包括:

  • 小朋友感冒後對聲音的反應變差,比如電視聲越轉越大聲、與孩子對話需放大聲量。
  • 需要視覺訊息輔助,像是加上肢體語言才能理解指令。
  • 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落後等情形。

陳姵妤補充,部分縣市提供學齡前幼童進行聽力篩檢,可揪出一些有中耳積液但沒有及時發現的孩子。除了家長、老師多關注孩子的狀況以外,透過儀器的檢查更加客觀,若是偽陽性,孩童轉介後經由醫師評估,無論是正常或有異常都能盡早發現與治療。

中耳積液不見得須手術治療,病症超過三個月為分界點

陳姵妤進一步說明,一般來說,若為急性中耳炎,病童可能出現高燒、耳朵疼痛等症狀,代表有病毒或細菌感染,此時需使用抗生素治療。即使變成中耳積水,多數患者仍有機會自行痊癒。

約 50% 的病童會在 1 個月時改善;中耳積水後 2 個月 70% 的病童已經好轉;最後到第 3 個月還沒痊癒的病童約 10%,此時會開始評估是否需要介入處理,安排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否則在大多數的狀況下,耳朵積液將漸漸消退。

不到三個月也可能排手術,「這些」幼童較需要

陳姵妤指出,若已經過了急性期,確定耳膜沒有紅腫脹痛,也不會持續給予抗生素,除非過程中出現耳朵痛、頭暈等症狀,才針對症狀治療,評估是否給藥或提早安排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

另外,當孩子為「發展遲緩高風險族群」時,臨床上會更積極介入治療,也許不到 3 個月就安排開刀。她舉例,本身有聽力障礙,中耳積液將加深聽力嚴重程度;若有視力障礙,他們依靠聽力作為主要知覺,中耳積液恐影響聽力,減少資訊輸入進而影響學習發展;而唐氏症、自閉症障礙類群等,則會擔心聽力不良加重原本的學習狀況。發展遲緩高風險族群包括以下:

  • 生理:本身有聽力或無法矯正的視力障礙、顱顏異常。
  • 發展:發展遲緩、唐氏症、自閉症類群障礙。

聽力受損在手術後可立即恢復,也不須語言治療

基本上,進行手術後,需要每半年回醫院追蹤 1 次通氣管的狀況,時間大約 1 年後至 1 年半,通氣管將自行脫落,除非長期留置則會建議再開刀將其取出。 只要進行手術,聽力可立即恢復,代表中耳積液造成的聽力受損是可逆的。陳姵妤醫師補充,如果只是單純聽力問題,讓聽力恢復正常即可。

此外,陳姵妤提到,訓練孩童學習擤鼻涕,能幫助他們在中耳積液的狀態下,不要變得更嚴重。若孩子倒吸鼻涕,不只使鼻涕逆流,也會造成中耳腔負壓,讓排水變困難,因此家長於日常中可正確訓練幼童擤鼻涕,預防中耳積液的同時,也避免病況加重。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系耳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姵妤

延伸閱讀
孩子感冒聽不見?家長須注意:兒童出現 3 行為是警訊
蔡阿嘎兒子「中耳積水」!醫師剖析最常見誘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