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 2018 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 202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全台灣有超過 114 萬名家庭照顧者,是照顧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支柱,然而許多照顧者卻因故必須放棄工作,身心俱疲。
李姊過去是國小校長,然而因為公公生病進行心臟繞道手術,身為媳婦的她接下了照顧的重擔,「在學校常常一通電話打來,就必須趕往醫院,也沒辦法好好處理校務。」最後她被迫提早退休。
好媳婦放棄事業照顧公婆
回到家中,她離開了喜愛的教職,每天與長輩為伍,「我是極度孝順,也是倫理魂上身的人。」李姊說,父母生我養我自然要照顧,而公婆在傳統觀念也是為如同父母,自己當然也要照顧。
但令人喘不過氣的是,身為主要照顧者,常常缺乏其他家人可以輪替,也經常在需要照顧時被拒絕或推託,「人家說,父母在不遠遊,我為了要常常接應許多臨時事件,也不太敢出門。」
於是把照顧者的角色不只是使命,也是女性媳婦的宿命,原本以為自己拚死拚活做到「孝順媳婦」的角色,沒想到過沒多久換自己的父親往生,而且過程很快速,幾乎沒有臥病的時間。
父親善終遭質疑突然醒悟
李姊說,「我爸爸不久也因病離開人世,沒有臥病太久,我覺得是因為自己為家庭付出這麼多,所以爸爸才很幸運得以善終。」但沒想到家人卻質疑自己是不是沒有照顧好,才會這麼快離世,讓她內心很受傷。
她從一個「非我照顧不可」的拼命媳婦,最後像一個垂頭喪心、精疲力竭的氣球,頓時才醒悟「做了這麼多,別人依然覺得不夠」,李姊自問,為什麼身為照顧者這麼辛苦,所有的世界要由我一人決定負責?
她頓時醒悟,漸漸學會放手,把照顧的重擔分出去給其他家人,「我心想,全家有五個人,為什麼要把關起門來,自己悶著頭照顧?當我留了一個空間讓家人走進來,你也會發現他們照顧也很得心應手。」
照顧決定不必一人自己扛
在疫情期間,她面對母親確診新冠肺炎確診重症又中風,住院 100 多天,她一改過去的照顧方式,交給父母自己親口決定,「要不要插管、要不要洗腎,都是母親對醫師說 NO,決定好就安心走了。」
七月中她才剛結束對母親的告別式,她說過去很多照顧工作都是我自己做完,但因為察覺到自己喘不過氣並做出改變,讓大家都加入照顧,最後家人臨終時,也得不懷遺憾地全員團聚。
李姊說,很高興這些照顧過程,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可以求助,「放手還自己自由」不再被照顧綁架,假日還能處車泊露營、遊山玩水,如願開啟下半場人生,並將自己的心得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李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