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董氏基金會 2023 年最新調查,13.8% 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其中女生較男生多。而「總是、經常」讓受訪者感到有壓力的前 3 名,分別是「課業考試」(28.8%)、「對未來的不確定」(22.1%)以及「身材外貌」(19.1%)。
目前全台有 18 所大專院校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假」,讓學生有時間處理因情緒或壓力造成的困擾。同時,政府也開放年輕族群每年補助 3 次的免費心理諮商,今年八月開辦以來,不到一個月,已用盡預算經費,在九月份還加碼補助地方持續辦理。
根據董氏基金會 2023 年最新調查,13.8% 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其中女生較男生多。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這份調查以六都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回收有效問卷 1,700 份。
「身材外貌」壓力源晉升至前 3 名,高於「人際互動」
問卷調查發現,「總是、經常」讓受訪者感到有壓力的前 3 名,分別是「課業考試」(28.8%)、「對未來的不確定」(22.1%)以及「身材外貌」(19.1%)。前述因素,女生比男生更感到壓力,尤其是「身材外貌」。
調查也發現,近 5 成青少年當心情不好或壓力大時,「不一定」會求助他人。不求助他人的主因以「不想麻煩對方」佔最多(37.2%),且男生比例明顯高於女性。當詢問受訪者對學校或家庭生活的滿意度時,進一步分析發現,近 3 個月憂鬱指數越高者,或越感到壓力者,對學校生活越「不滿意」。
此次調查與過去(2020、2018)數據相比,「身材外貌」在壓力源排序上,晉升至前 3 名,還高於「人際互動」。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主治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陳質采提及這樣的變動,不知道是否受到疫情期間,視訊替代了大部份的實體人際互動相關。
青春期的孩子因受荷爾蒙影響,身體快速成長,情緒及個性也會隨之改變,較容易對自己的外在產生懷疑、失去自信,而有負面情緒或壓力。葉雅馨提醒,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青少年對顏值、打扮更為注重,甚至努力建構自我形象,期望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及目光。
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家長們不妨引導孩子了解自身的特點或興趣,發現自我價值,降低對外表單一的追求,重新找到重心,建立內在自信。
八成四青少年運動後心情會變好,多方嘗試找出紓壓方式
本次調查也發現,當心情不好時,會將「運動」作為紓壓的方式者為 13.6%,這之中有八成四(84.8%)的人在運動後心情會變好,與疫情時和後疫情期相比,每周運動 3 天以上、每次運動超過 30 分鐘、和同學朋友一起運動的比例都變多了。
在校外,近四成七受訪者有規律運動習慣,男生較女生多。規律運動習慣者,憂鬱指數較低;而進一步分析發現,憂鬱指數越高者,在防疫期間除了體育課外,都「沒有」運動的比例越高;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對家庭及學校生活的滿意度較高。這再次實證運動能改善情緒,從而提高生活的滿意度。
葉雅馨提醒,依據 WHO 的定義,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因此民眾應該把心理健康的概念放入生活中,建立屬於自己的紓壓習慣,從感興趣的事物開始,多方嘗試,一定能找到適合的紓壓方式,如仍不知該從何著手,不妨去運動吧!
另外,過去因對疾病的不了解或誤解,造成心理疾病被汙名化,情緒有困擾的人不願意對他人說,更不願意看醫生治療,期待在政府及心理衛生民間團體長期宣導下,能提升民眾對憂鬱防治的認知。
十月十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則是台灣的憂鬱症篩檢日。葉雅馨提醒民眾,時時檢視自身的情緒狀態,其實就是關心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步。例如,透過線上篩檢工具或董氏基金會開發的憂鬱檢測 app,用手機檢視情緒,不但能記錄每天的心情,也能依據所在地提供適合的資源。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