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發生時靠這三支箭 可幫助減少殘障失能

彭幸茹/綜合報導  何宜庭/美編

(影片來源:台灣腦中風學會)

在影片中患者回憶起來,在她中風的當下,想要抓住旁邊的沙發,知道位置就在那邊但卻都扶不到,在一旁的孫子看見了,就趕緊找阿公說「阿嬤生病了」,接著被緊急送入醫院急診,當坐到醫院輪椅上後她就完全失去了意識,在接受適當的緊急處置後,已恢復至發病前的生活狀態,在家帶孫子依舊沒有問題。

雙和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啟仁表示,此位病患實際年齡不到60歲,機靈的孫子發現到阿嬤的異常後,隨後緊急送入醫院,也剛好家裡住得比較近,在評估過後先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發現效果沒有很好,就接著送入導管室進行靜脈血栓取栓術,通完血管後患者就清醒過來,且在術後的2-3天內就可以在病房內走動自如。

全台灣每年約4-6萬中風患者 約8成為阻塞性缺血性中風

冬季氣溫變化大,讓腦中風的案例頻傳,在105年公佈的國人10大死因中腦中風為第四名,也是造成成人殘障疾病原因的第一位。而腦中風的治療有所謂的黃金3小時,根據美國研究報告顯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在症狀發生3小時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的治療,3個月後可增加33%復原機會,減少殘障失能的比率。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葉守正表示,在治療腦中風的發展上,今年2018年會是腦中風治療新突破的紀元,連同台灣神經學學會推出「台灣 IA 1.0計畫」。過去在治療上,共有三個發展階段,頭10年都屬於先觀察病患到底哪裡阻塞,第二個10年發展先給予急性患者靜脈血栓溶解劑來治療,但是卻有3個小時的治療限制,在這極短的時間內要包含到院、評估、檢查等,在臨床上觀察到只有4-10%的病人來得及施打,但打通血管的機率也只有30%。

對於那些來不及在3小時內施打的患者就只能給予支持性藥物來避免病情惡化,但多數會留下偏癱或行動不便的後遺症。

臨床證實搭配急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 增加25%的獨立自理能力

在2015年,在國際上的五大跨國多中心大型臨床試驗發表結果顯示,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加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的治療,比單純只有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及病情恢復,並且能將黃金3小時的限制延長到6小時

此項手術的技術為透過特殊導管將取栓支架或吸頭送到血栓處,進行吸除血栓或是把支架的往撐開5分鐘待血栓都沾附在上面後再夾出來,使血管內的血液恢復流通。此項手術因執行速度快及效果良好,所以有「中風急救之神奇黑科技」之稱。

健保署推出三支箭減少中風後的失能

為了提升中風病人的照護品質,減少個人及家庭失能的目標下,經過台灣腦中風學會及台灣神經學學會的努力下,攜手健保署推出三支箭來增加病患的獨立生活自立能力,不讓一個人的中風成為一個家庭及國家的負擔,這三支箭為:

  • 第一箭:新增「急性缺血性中風靜脈血栓溶解治療處置費」,鼓勵醫院在3小時內為病人注射rt-PA,故於2016年1月新增了此項的給付費,該年rt-PA總申報件數達1287件,也就是有1287患者即時獲得rt-PA的緊急治療。
  • 第二箭:鼓勵更多醫師投入「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治療,於2018年2月新增此手術的健保給付,以訓練更多的醫療團隊,讓台灣的醫院有更足夠的資源。
  • 第三箭:推動「提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試辦計畫」,從2013年10月健保署推動至今,目前有38個團隊、176家醫院提供病患服務,於2017年共收治4千多名腦中風病人,治療效果及病情恢復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