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報告/視訊見染疫亡母最後一面!女子難承受衝擊「身心退化成孩童」

從 2020 年疫情大爆發截至 2022 年超過半數人口感染,死亡人數攀升,對民眾身心造成極大衝擊。隨著政策鬆綁,彷若看見疫情盡頭的曙光,但對家屬來說,喪親後的心理陰霾與疫情帶來的身心衝擊,卻仍揮之不去。

新冠肺炎無情地帶走無數寶貴生命,疫情帶來的死亡衝擊更是令人難以承受,一名 30 幾歲女性,因家中有 7 位家人確診,加上年邁母親因染疫住院治療,期間她僅能透過視訊,隔著手機螢幕替母親加油打氣,最後母女仍天人永隔。

她透過疫情期間因受限防疫規定,僅能以視訊送母親最後一程,心中滿是自責與懊悔,讓她常常喃喃自語、脾氣也變得不穩定,先生形容她的行為舉止就像退化成小朋友,甚至還曾做出輕生舉動,先生只好強制帶太太就醫,經心理鑑定後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負責治療的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新冠肺炎帶來的不只生理上的症狀,對內心的衝擊、影響更是重大,特別是疫情下無法親自送摯愛的親人最後一面,成為不少人心中最大的遺憾。

所幸在接受三個月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後,這位女士已經能接受母親的離開,並走出自責和喪母之痛,不再出現脾氣不穩定、失去自我的狀況。醫師也提醒,臨床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很多引發原因,除了疫情之外,凡重大天災、意外事故都可能造成。

看不見的傷最痛! 淺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要符合臨床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診斷,患者必須真正或暴露於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許正典說,除了疫情目睹喪親的家屬外,如烏克蘭戰爭、梨泰院踩踏事件等,前往救援的警消也可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而在經歷創傷事件後,有些人會開始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症狀,像是不斷發生並不由自主的被創傷事件的痛苦回憶苦惱,也有人會不斷夢見與創傷事件有關的夢境。此外,當接觸到與創傷事件相似的暗示時,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苦惱。

許正典指出,治療創傷症候群可透過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藥物控制讓痛苦不再延續或讓創傷症候群的症狀不那麼強烈,不過有些人的創傷症候群症狀改善後,還是會不定期出現解離症狀。

他進一步說明,在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時,也有人會出現解離反應,如上述女子的行為舉止退化成孩童,甚至未來創傷症候群好了之後,再面臨類似情景或刺激時也可能會出現解離症,需要穩定追蹤。

疫情後「創傷症候群」需專業人員介入治療

面對疫情下的身心衝擊,在藥物介入、心理治療能患者走出黑暗回憶。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臨床心理師陳盈如表示,經歷過重大創傷者,透過與心理師等專業人士的諮商治療,幫助病患調適情緒、改變想法、脫離困境。

她分享,當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患者時,會先理解患者當下的情緒狀態,一般需要透過引導的方式讓患者說出心中的感受:

一、先理解患者遭遇的狀況以及當下的情緒狀態、感受及反應

二、透過引導,讓患者講出自我經驗,這時患者的思緒可能較混亂、並只能說出片段訊息,心理師會從旁協助患者統整遭遇的事情、想法及感受

三、心理師會與患者共同找出能夠安全釋放情緒的方法

另外,有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會把情緒發洩在旁人身上,因此陪伴者也需要找到消化情緒的方式。陳盈如也分享幫助放鬆情緒的方式,可透過腹式呼吸或正念呼吸,幫助將注意力拉回自身。

「正念呼吸可覺察情緒、幫助放鬆交感神經系統,通常會鼓勵患者每日練習 5 至 15 分鐘並持續一段時間。」她解釋,正念呼吸是一種注意力訓練,在每一次吸與吐之間將注意力帶回自身,並接納自己可能有的想法及情緒狀態即可。

陳盈如也提醒,「創傷並不是長大就會好的,這些不好的記憶需要好好被處理而非遺忘,鼓勵患者應勇敢面對。」此外,她也建議民眾可以善用現有的心理諮商資源,適時地向外求助,幫助自己面對人生的難關。

文/李祉函 圖/黃懷賢

◀︎ 上篇
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