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至親離世,活著的人感受到的痛苦,難以具體描述,卻又無法遺忘,若長達一段時間,且哀痛情況比原來預期得更久,並非憂鬱症,而是可能會成為一種「延續性哀傷」。精神科醫師葉啓斌提到,除了借重專家,也建議個案本身要找到對人生有意義、認識對生命的認知。
親人離世等重大傷痛,出現長達一段時間過度哀傷相關症狀,已在 2022 年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中文命名為「延續性哀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說,以前會認為,若哀痛過久,可能會變成憂鬱症,但有一個新的診斷是「延續性哀傷」,不同於憂鬱症,是與至親、重要他人的離去較有關,傷痛的時間會比原來預期的久。
葉啓斌指出,症狀常會有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與憂鬱症類似的症狀,思考上會出現對未來感到悲觀,甚至想要跟至親好友一起離去,認為自己留在世上沒有什麼可以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也因為症狀產生,可能中斷與社會間的連結。葉啓斌指出,個案可能陷入強烈孤獨感、社交障礙,出現自我照顧的困難,也無法繼續原本的工作及人際關係。
不過,葉啓斌說,這類情況不分年輕或年長者,疾病特質通常是對他人較為依賴、獨立性不強的人,或是社交能力較差,容易壓抑且不容易談心事的人,風險相對高。
葉啓斌認為,其實這樣的狀態,除了借重專家,也建議個案本身要找到對人生有意義、認識對生命的認知。醫師表示,有些人會有宗教信仰,而離開的意義在宗教上就會有另外的解釋,或許也能協助解開內心的困境。
面對親人離世 透過嫁接意義轉化死亡帶來的悲傷
葉啓斌指出,還可以面對另外一種思考方式,像是親人在身體的苦痛時,過世或許也是一種解脫,藉由嫁接意義,轉化死亡帶來的悲痛,讓人的深層悲傷也能有不同角度調整。
葉啓斌說,在親人過世後,他的人生並沒有這樣就過去,思考整個精神或許會與自己產生連結,在心靈上產生永恆性,這在社會文化或是宗教信仰上也能協助。
延續性哀傷的時間定義是長期超過 12 個月以上、孩童則是達 6 個月以上,葉啓斌指出,臨床上遇到親人離開,一直走不出的個案並不少。除了評估個案是哀傷或是嚴重憂鬱,在危急處理上,為了防範個案有離世的想法,也會盡快介入。
不是孤單一個人 團體治療談親人離世:改變看待事情視角
葉啓斌提到,治療的方式可透過心理及藥物著手,前者透過個人和團隊治療,了解個案與離世親人的關聯,對他的人生意義有了刻劃及沉澱,不要讓個案僅剩下「失去」的感受。團體治療則是會透過討論,改變看待事物的視角,藉由回顧過世者的生命成果和意義,並看到他人在面對這樣的事情上也會有一樣的失落感,不讓個案感覺孤單。
至於藥物部分,葉啓斌提到,若個案仍有走不出,依舊困在迴圈內的情況,會視狀態確認是否補充大腦內分泌的血清素,因為他是一種大腦剎車的角色,可藉此輔助。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
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