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胸痛竟是「心碎症候群」!醫曝情緒壓力引起

一名 19 歲的楊同學因嚴重車禍合併腦出血、胸骨骨折和氣胸住院治療,住院過程中心電圖呈現 T 波倒置和心臟酵素節節升高等,疑似心肌梗塞的表現,難道「心肌梗塞」發生的年齡已經下降到 19 歲了嗎?進一步以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這名楊同學的左心室表現出章魚壺心肌症的收縮模式,因此,醫師診斷他是「心碎症候群」。

什麼是「心碎症候群」?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說明,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或章魚壺心肌症,是由生理或心理壓力引起短暫性心肌病變,過去認為此病預後良好,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 5% 的病人因合併心因性休克而死亡。

心碎症候群最早是由日本醫師提出,因為患者的心臟收縮表現,類似日本人抓章魚使用的章魚壺而命名為章魚壺心肌症。這個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心肌梗塞很難區分,突發性胸痛伴隨心電圖和心臟酵素的變化,甚至不少病人是做完心導管檢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後才診斷心碎症候群。

在病史中可由最近是否有新發生的生理或心理上壓力來找尋蛛絲馬跡,像是腦中風、肺炎、消化道出血、癌症、骨折、手術、失去至親、離婚,甚至有報導於大地震之後心碎症候群病人數量會明顯上升。這種病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平均年齡為 65 至 70 歲,抽菸、酗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焦慮以及憂鬱也是此病好發的危險因子,年輕人罹患心碎症候群也是女性多於男性。

「心碎症候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簡韶甫指出,「心碎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 (75%),其次為喘 (50%) 和頭暈 (25%),也可能會有全身無力或昏倒。病理機轉目前認為由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釋放出大量兒茶酚胺 (catecholamine) 和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研究顯示其濃度比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高出 3 倍,升高的兒茶酚胺誘導心肌細胞發炎、壞死、減少心肌組織灌流功能和局部心肌功能喪失。後續產生心臟衰竭和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若影響範圍大有可能發生心因性休克甚至死亡。

情緒壓力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較佳 生理疾病引起則預後較差

簡韶甫解釋,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且治療持續到左心室恢復功能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 3 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如果是症狀輕微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已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及左心室功能顯著下降建議及早介入治療。

藥物治療原則等同心臟衰竭治療,以血管擴張劑和利尿劑減輕肺水腫及周邊組織水腫、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減少左心室重塑、β-受體阻斷劑降低心臟耗能,醛固酮抑制劑也被認為有幫助。若病人已進展至心因性休克,應給予強心劑或血管收縮劑以維持其他器官之正常血液灌流,倘若仍無法改善心因性休克則要考慮體外膜氧合 (俗稱葉克膜) 治療。

簡韶甫指出,整體而言心碎症候群的預後良好,95% 的病人於幾周內能完全恢復,每年的復發率為 1.5%。但最近研究顯示院內死亡率為 5% 較過去 1-2% 明顯上升,主要發生在血壓不穩定的病人;由情緒壓力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較佳,因生理壓力及內科疾病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則較差。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