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航、諾富特事件影響下,吹起一波打新冠疫苗的風潮,雖然許多民眾都有意願接種,但面對疫苗的不良反應仍有許多疑慮,根據食藥署、疾管署最新統計平均每千劑不良事件的通報數約為 5.3 件,且通常出現不適的症狀都是出現在接種疫苗後的前兩天。
常見疫苗不良反應一覽表!8 – 16%民眾會發燒
國內自今年 3 月 22 日開始進行新冠疫苗的接種,截至 6 月 17 日全台疫苗接種已累積 11萬7,570 人次,其中 AZ 疫苗接種 11萬4,061 人次,Moderna 疫苗接種 3,509 人次。
不論疫苗品牌接種後不良事件有 1,206 件、疫苗接種後非嚴重不良事件有 1,027 件,其中最關注的死亡個案已接獲通報有 25 件。以不良事件經過分析,主要通報症狀為:
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介於 8 至 16 %,大多會在 48 小時內緩解。若真的出現發燒的症狀,疾管署建議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可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發生時間與疫苗接種時間,以作為診斷參考。
嚴重不良事件通報最多為「過敏性反應」
其中較嚴重不良事件通報分別為:
- 疑似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
- 疑似心律不整(arrhythmia)
- 疑似血管炎
- 疑似顏面神經麻痺
- 疑似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TTS)
5月10日更出現一名件 27 歲的女性在接種疫苗後才發現懷孕,女子在接種後隔天曾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但都是常見接種疫苗後的反應,像是頭痛、肌肉痛等,所以並不以為意。直到胎兒第九週結果胎兒無心音,醫師研判為死胎。目前國際上並沒有打疫苗與流產相關的案例,是否有關,還需要後續判定。
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舒服、不良反怎麼辦?
通常多數會出現一些身體的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症狀通常輕微、有些接種完的民眾說就像是「小感冒」。
症狀會在數天內消失,如症狀持續、更加嚴重、出現過敏反應,應趕快前往就醫釐清病因,就診的同時也要主動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醫師診斷的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接種疫苗後的不適集中在前兩天
根據疾管署利用Taiwan V-Watch回報系統分析,通常接種後出現的身體不適都是集中在疫苗接種後的前兩天,再接種完第一天約有10.5%的民眾會因爲不適感無法工作,約有9%的民眾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約有3%會進行就醫,而這個比例會隨之遞減。
等到第三天、第四天以後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出現不適反應、就醫的民眾就小於1%。所以當民眾真的接種完隔天非常不適,如今已經有開放民眾可以請疫苗假,民眾只要用疫苗接種紀錄卡就可向公司申請。
年長者接種疫苗後猝死頻傳!專家怎麼看?
目前截至 6 月 17 日為止,已接獲 25 件當中其中85歲以上有14人,75至84歲有6位、65歲以上有3位、65歲以下有2位,而25例中有5位住在長照機構內、4位有洗腎、22人有慢性病史,3位調查中。
對於這樣的情況,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在每一個個案檢視的狀況下,有一些慢性病長期使用藥物,看起來有個個案狀況不是很穩定,急著想要接受疫苗注射,接受疫苗是這很好,但本來的慢性病不是那麼穩定不適合在這個時間搶著打,加上天氣比較炎熱,如果擠在一起排隊要等一些時間,對老人家也是壓力,也會影響到身體的狀況,對於這樣的個案作出這樣的建議。」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COVID-19/「中暑」會增加死亡風險!2 方法判定體溫高是疫苗副作用還是熱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