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香港挺過疫情!香港醫學專家葉逸軒提醒:口服抗病毒藥物部署是控制疫情關鍵

台灣新冠疫情攀高峰,日增數萬人染疫。而香港在今年 2、3 月就曾面臨確診數猛爆成長,眾多專家直言:「台灣目前狀況就像極了當初的香港」。因此,如何借鏡香港,不讓醫療量能崩潰,挺過這波疫情呢?請專家分享經驗。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5/5) 公布本土病例分析,4 月 1 月起重症患者 55 人,其中 30 歲以上長者佔 79%,重症死亡 33 人中就有 29 人有慢性病或癌症病史,比例高達 87.9%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教授葉逸軒以香港醫管局病例分析,香港染疫死亡個案中,逾 50% 居住於長照安養機構,有慢性病史近 90%,這些族群都是 COVID-19 重症與死亡的高風險族群。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教授 葉逸軒醫師提供)

香港洗腎患者 4 成染疫,洗腎大國勿輕忽

而該數據與台灣目前狀況頗為近似,以此推估,台灣帶有 COVID-19 高危因子的族群應有百萬人,不可不慎!葉逸軒醫師也談到,香港洗腎患者約有 4 成感染新冠肺炎,而台灣有近 10 萬洗腎人口,更應小心注意。

葉逸軒指出,從香港瑪麗醫院及東華醫院兩大醫學中心的資料分析,慢性腎病患者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 COVID-19 感染率高達 38.6%,以台灣近 10 萬名洗腎患者,近九成都是採用血液透析方式,洗腎中心應避免形成群聚感染溫床。

歐美對於洗腎者的隔離時間都有長達 10 至 20 天的規定。葉逸軒說明,對於需要密集進行血液透析維生的患者相當不便,因此,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加速洗腎感染者根除病毒,提早解除隔離。

慎選藥物,避免與抗病毒藥物交互作用

而器官移植患者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排斥,一旦染疫會因為免疫力不足,無法根除病毒,產生「長新冠」現象。葉逸軒提及,在抗病毒藥物的選擇上,此族群患者使用的免疫抑制劑會與 Ritonavir (Paxlovid 成份之一) 產生嚴重交互作用,建議改用 Molnupiravir 以避免交互作用。

依據葉逸軒臨床治療腎移植患者的 CT 值變化,在接受 Molnupiravir 第 3 天後,CT 值即可連續兩次>30,意指幾乎測不到病毒,達到台灣疫情指揮中心輕症患者出院標準。

腎功能不全的 COVID19 感染者治療藥物選擇與注意事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教授 葉逸軒醫師提供)

儘速切斷傳播鏈,才能減輕醫療量能

當初讓香港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就是重症高風險族群的長照機構發生群聚感染。葉逸軒驗建議,若長照機構發現染疫者,可由機構周邊的醫院透過外展門診至機構篩檢、治療、給藥,儘速切斷感染鏈。

他說:「這才能減輕醫學中心載荷量,避免醫療崩潰憾事發生。」同時,長者腎功能較差,需注意 COVID-19 感染會進一步產生急性腎損傷影響腎功能,開始口服抗病毒治療前,建議檢測腎功能再行處方藥物治療。

居家隔離 3 準備,挺過染疫不適期

葉醫師提醒,在香港經驗中,輕症或無症狀染疫者,在居家隔離期間可以準備退燒藥、咳嗽藥水,遠端醫療是患者得到醫療協助的好方法,同時可利用血氧監測設備協助居隔者監測健康狀況,判定是否需要就醫,以免擠壓急診量能。

借鏡香港疫情高峰,每天確診死亡數每百萬人口 37.7 人觀察,65 歲長者、慢性疾病、癌症病友會有較高感染率及死亡率。國內學者警示 5 月底將進入疫情最高峰,葉醫師呼籲,針對高危險族群需儘速落實口服抗病毒藥物部署,將是疫情控制關鍵。

文 / 黃慧玫、圖 / 雷思瑜

延伸閱讀:
COVID-19/今新增 12 位重症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史、未完整接種疫苗
COVID-19/中重症才能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主要用於無症狀、輕症的早期投藥
COVID-19/重新評估孕婦收治原則?指揮中心:將與婦產科醫學會、兒科醫學會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