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飲食習慣減緩確診後症狀!疫情期間必備五大營養素

在維持新常態生活下,與病毒共存成了新課題,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提到:「如何減輕症狀、降低重症一直都很重要,或許可以從飲食做強化。」如今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預防或是減輕 COVID-19 症狀,甚至東方人愛吃的稻米也與感染、死亡有相關聯性。

疫情期間可考慮選擇地中海飲食

地方海飲食強調每天均攝取全穀類、麵包、豆類、蔬菜、水果、橄欖油為主,每週幾次的魚與海鮮類,以及一週一次少量攝取乳製品、蛋類、家禽類等,尤其紅肉跟甜點應該要少吃,地中海飲食過往就認為能減少肥胖、糖尿病,在疫情中更被認定具有抗發炎、抗氧化作用。

稻米食用量與確診竟有相關性!

此外,還有研究發現食用稻米國家會隨著稻米食用量上升,感染新冠人數下降,但觀察如果是食用小麥的國家,食用量上升確診人數隨之上升,會有這樣的結果,台大公衛學院研究員黃聖雯推測:「食用稻米者的腸道環境具有特殊的微生物群組成,分泌的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免疫。」

其實飲食習慣會大大改變一個人身體健康,專家建議平日日常中可以以糙米、米糠等全穀物增加替代主食,此外有五大維生素、礦物質在日常生活也可以多補充。

五大營養元素該定期補充

維生素C

研究發現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 COVID-19 患者的存活率,但與感染風險無關。

維生素D

維生素 D 的濃度越低者,罹患 COVID-19 的風險較高,且住院率、ICU住院率以及死亡率也會跟著上升。只是該維生素D補充?目前研究發現每週補充超過 3 次並持續至少3個月,COVID-19 感染風險降低  9%;高劑量維生素 D3 加強治療可降低死亡率 3-7 倍。

硒存在於牡蠣、鮪魚、巴西堅果、瘦肉、大蒜、木耳、南瓜以及動物內臟等食物中,因為硒與感染後的恢復速度有關,且存活下來的染疫患者,其血清硒濃度比死亡者來得高。

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種子、以及乳製品等食物中,鋅主要參與許多免疫反應,如果缺乏時會出現嗅覺和味覺異常。

Omega-3 脂肪酸

Omega-3 脂肪酸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堅果種子類等食物中,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以及抗病毒作用。有研究顯示,每 2 週服用 1g omega-3 的重症患者存活的機會較高,但omega-3脂肪酸可能增加細胞膜損傷,進而增加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需要謹慎使用。

夜間睡眠延長也能降低感染風險

除了飲食之外,生活作息與睡眠也很重要,台大公衛林庭瑀博士提到:「研究證實晚間睡眠時間延長一個小時是有助下降 11% COVID-19 的風險,但如果白天午睡時間延長一小時,反而是顯著增加 6% 風險,尤其睡眠期間出現三個睡眠障礙的問題也會增加 2 倍感染風險,包含過勞者感染的風險大幅提升。」

包含適度的身體活動量也可降低感染後住院 7% 及重症風險 8% ,研究也同時評估不同型態久坐對於感染及後續住院重症風險亦有所不同,其中隔離期間大家最愛「看電視」,久坐看電視感染風險顯著提升 8%、住院 55 %、重症 88 %,透過代謝相關因子路徑分析評估生活型態可能藉由抽菸、肥胖、血脂、胰島素阻抗及糖尿病導致感染風險有所提升。

參考資料:新冠肺炎科學園地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我有新冠後遺症怎麼辦?該怎麼診斷、掛哪科一次懂
長期新冠常見易喘、疲倦!專家解析如何避免、確診後注意事項
新冠康復者易有後遺症!盤點改善「腦霧」的中醫治療、舒緩、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