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廣受關注的影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在最新一季的場景中,似乎受到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啟發。在《怪奇物語》第 4 季的第 4 集中,劇中角色假扮成心理系學生造訪精神病院,她們參觀了院內設施,並路過一些病患正在聽音樂的空間,醫院院長說:「對的歌曲,特別是那種具有個人意義的歌曲,可以證明是一種突出的刺激。」
雖然《怪奇物語》的故事大多是虛構,但這個特定情節顯然與音樂治療和神經科學有一些關聯。神經科學家多年來透過研究音樂與人的反應,瞭解了很多關於人類意識起源和大腦神經的知識。而音樂也是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在科幻影集跟現實生活中,都同樣具有能夠刺激特定大腦神經迴路的效果。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生物醫學中心創辦人暨現任主席帕斯捷爾納克博士(Charles Pasternak)在其著作《為什麼我們身而為人?》(What Makes Us Human?)中指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特別是在顳葉(temporal lobe)中與語音聽覺接收相關的背側區域較大。
人腦主要和相關聽覺皮質及其神經連結的擴張,與小腦的大小增加以及通過基底核神經結構相連的前額葉和前運動皮質區域有關,預示著人腦基於聲音的美學轉變,並產生輸入外界節奏的能力。
人類祖先使用的第一個樂器是聲音。我們的耳朵總是打開的,與眼睛和視覺不同,聲音無法輕易地避免。從胎兒在母親體內與母親身體一起有節奏的共振,原始的溝通表達方式如拍手,或是各種自然界的聲響,成長中的孩子被節奏性的聲音包圍並有所反應。
除了原始的節奏性聲響之外,旋律性的音樂和人類情感之間的連結在人類文明中扮演重要地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以不同模式演奏的音樂會引起不同的情感,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特定音樂所代表的情感意義,無論是快樂或悲傷。
例如,大調和弦通常被認為是快樂的,小調和弦通常被認為是悲傷的。音樂的節奏也是其中的另一個關鍵要素,較慢的音樂似乎不如較快的節奏那麼快樂。
音樂就像一種感覺的語言,音樂節奏就像生活節奏,具有張力、解析度、漸強、漸弱、延遲和無聲留白,正如因奠定藝術與思想理論基礎而聞名於世的美國哲學家蘇珊‧蘭格(Susanne Langer)所說,音樂以一種語言無法接近的細節和真理揭示了情感的本質。
音樂能力和心理問題的關聯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師學院與英國皇家精神醫學院院士、知名精神科醫師與神經科學家特林布爾博士(Michael Trimble)在其著作《大腦中的靈魂》(The Soul in the Brain)指出,有大量的文獻試圖探討音樂創造力和精神病理學之間的關聯,像是對於知名音樂家傳記與其大腦和行為的研究。
雖然試圖將人物傳記轉化為特定的精神疾病診斷都不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缺乏自傳資料和可靠的當代醫學記錄會使任何診斷都必然只是試探性的。然而,西方經典中的古典作曲家,有這麼多人似乎都患有情感性疾患(affective disorders),這是個值得探究的現象。
知名古典音樂家情緒障礙症(mood disorder)的發生率在 35% 到 40% 之間,學者認為其中有相當大的研究價值。這些發現對於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並協助提出了治療研究的途徑,這些途徑將隨著診斷而變化。
音樂治療與神經科學
音樂刺激了腦神經反應,這種反應已扎根於人類大腦的發展中,並導致情緒和行為的顯著變化。音樂被視為刺激大腦的一種方式,並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技術,引發了諸多可能性的探討,但至今為止的臨床研究仍稱不上完整。
音樂治療的價值可以部分被解釋為在促進社會學習和情緒健康方面的文化作用。然而,歷史悠久的權威科學期刊《紐約科學院年鑑》(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在一篇名為〈音樂在治療與醫學的未來〉的詳盡報告中指出,有許多研究表明,音樂治療也可以有效促進中風、帕金森氏症和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恢復。
對阿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患者的研究也指出,透過音樂建立的神經元記憶根深蒂固,使患者對神經退行性症狀的影響更具有韌性。國際上實證醫學最具代表性、以收錄系統性文獻回顧為主的「考科藍資料庫」(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上的研究也證實,音樂治療可用於憂鬱症患者,且與情緒障礙的改善有關。
此外,音樂治療對於包括自閉症類群障礙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中的潛在益處,儘管是主觀的,但也被目標在喚起情緒的心理治療上使用。
有證據顯示,音樂可以降低癲癇發作頻率,停止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並降低清醒和睡眠狀態癲癇兒童的腦波圖峰值頻率。除了對癲癇進行音樂治療的試驗外,還應該考慮腦波檢查的結果是否可用於腦波異常的癲癇患者,其中一些人可以透過音樂協助腦波正常化。
美國心智研究中心(MIND Research Institute)也曾透過檢測不同的腦波生物回饋來改變腦波,或改變、調節音樂輸入以刺激、改變患者的情緒狀態,從而影響大腦和邊緣系統活動以及腦波頻率,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治療可能性。
例如神經回饋(Neurofeedback)是近期廣受關注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的輔助或替代療法。刊登於《國際生醫研究》(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一項臨床試驗找了 60 名 7 到 10 歲的 ADHD 兒童,被隨機分配接受兩種不同的神經回饋治療,研究人員透過裝置來追蹤這些兒童的腦波並改變腦波頻率。
在治療前後以及 8 週的調查分別進行了臨床認知測驗,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治療方案都減輕了 ADHD 的症狀,包含過動、注意力不足和遺漏錯誤等,且這些效果在 8 週後仍得以維持。研究團隊指出,稱強或抑制特定腦波頻率的兩種神經回饋治療,對 ADHD 的臨床症狀具有相當可觀的效果。
這些數據表明,應進一步探索音樂治療對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和成本效益。透過音樂,我們已瞭解了很多關於人類起源和人類大腦的知識,並能從進一步的研究刺激特定的大腦神經迴路,來為患者開發潛在的治療方法。
文/孫珞軒、圖/雷思瑜
延伸閱讀
音樂也能療癒身心靈問題!從 3 大面向全方位了解音樂治療
美國研究證實:聽莫札特降低一半癲癇發作!音樂對癌症、心臟病都有療效
音樂治療不只是敲敲樂器!它讓失語症患者能唱起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