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人口經常大量集中,這些大型人群聚會通常不會發生嚴重的事故,但有時候因環境條件和人群控管不足的結合會導致受傷與死亡,例如在昨日(10/29)晚間南韓首爾的萬聖節派對,超過 10 萬人聚集在梨泰院的街道上,結果不幸釀成重大意外,超過 150 人死亡,為近年來最致命的相關事故之一。
近年來人群災難事件的統計資料
根據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災害與緊急管理副教授 Ali Asgary 博士的「世界人群災難地圖」,顯示出各種人群擠壓災難的活動性質與地理位置分佈。其中以宗教、娛樂和體育活動的數量最多,自 2001 年到 2020 年間,大約四分之一的死亡發生在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聖的 3 場活動中,許多體育活動中的不幸事件則發生在足球比賽中。
而維基百科則記錄了 2001 年到 2021 年間人群災難的發生時間和規模。自 2016 年以來,沒有死亡人數超過 56 人的事件,從 2017 年到 2020 年,平均每年死亡人數為 90 人,而 2001 年至 2016 年為 350 人。儘管每年的事件數量有所增加(從 5 次增加到 8 次),但死亡規模持續減少。
然而此次南韓首爾梨泰院的意外,死亡人數至今已超過 150 人,是過去 10 年來最致命的踩踏事故之一,更是從 2017 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人群災難。
人群災難中的集體心理
先前在國際群眾安全工程研討會上,專家曾提出一個稱為「FIST」的解釋模型,以增進對人群災難的理解。「F」指的是人群力量(Force),「I」指的是人群所依據的資訊(Information),「S」指的是人群所處的空間環境(Space),「T」指的是事件的持續時間(Time)。
該模型用於解釋人群特徵並制定預防人群災難的準則,專家認為,即時的資訊和溝通是預防人群災難的關鍵因素。對此,心理學家將人群比喻為一系列相互交織的行為團體,每個團體都由一小群周圍的人組成,團體之間的溝通有限,團體的成員對人群中發生的事情一知半解。伴隨著傳言和不正確訊息的散播,可能會引發大規模失控的人群災難。
在擁擠的人群中,人們會出現腎上腺素激增的典型「戰鬥或逃跑」恐懼反應,這對集體安全是有害的。如果在受限制空間中成千上萬的人能夠保持冷靜和鎮定,就不會發生人群擠壓,但面對死亡威脅,絕大多數人都會心跳加速或換氣過度,並且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移動到安全地帶。
要防止群眾推擠,最重要的是要預測人群將要採取的行動。群眾管理人員需要根據集會所涉及的活動性質,牢記人群可能移動的速度與方向,否則就會出現失控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在擁擠的人群中產生強烈的衝擊力量。
然而,環境風險專家強調,人們在這類事故中的「失控行為」通常不是造成人群災難的主要原因,因此使用「恐慌」、「踩踏」等聳人聽聞的標題來定調此類事故的原因,會掩飾相關單位在公共集會場所提供安全環境的責任失敗。
人群災難的主要發生機制
一旦人群被緊緊地推擠在一起(每平方公尺約 7 個人),前面的人需要保持和後面的人一樣的速度,因為後面的人看不到人群的前方,會向前移動以尋求更多的空間,前面的人會繼續移動來嘗試讓出空間。
但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人群移動的速度變得不一致,例如有什麼東西擋住了人群,或者後面傳來人們被壓垮的消息,這可能會導致人群加快速度。在這種情況下,人群的前方受到擠壓,此時會產生足夠的力量壓垮人群。
指責「人群的行為」通常是錯誤的,因為大多數人群災難主要歸因於空間的物理限制,而不是由「恐慌」所導致的。人們會被周圍人群的重量壓垮,人群力量可以達到無法抵抗或控制的程度,幾乎沒有人能夠移動。
絕大多數人群災難的死亡都是因為「壓迫性窒息」,而不是新聞媒體常報導的「踩踏」。針對近年來幾起致命的人群事故進行分析,彎曲鐵欄杆的證據顯示,人群壓迫產生了超過 4,500 牛頓(約 450 公斤)的力。這股力量是來自於推力,以及人們相互靠攏所產生的骨牌效應。
壓迫性窒息可由人群堆疊好幾層的重力所引起,堆疊在下層的人,胸部、腹部被上層人群的重力壓住,無法呼吸。像是在 1971 年蘇格蘭埃布羅克斯足球場事件中,警方指出屍體堆有 3 公尺高,在這樣的堆疊高度下,底部的人會承受 3,600 到 4,000 牛頓的力,超過 400 公斤的胸部壓迫。
然而,此類人群災難中也有許多受害者是站著死亡的,足以引起壓迫性窒息的水平力量更具動態性,因為人們相互推擠以爭取呼吸空間。例如在 1979 年美國辛辛那提音樂會事件中,在距離入口附近約 9 公尺處的牆壁發現了一排屍體,這代表人群的壓力可能來自兩個方向:後方向前方推擠,前方被推擠到牆壁產生反作用力。
由於缺乏對行人流量和空間要求的理解,環境條件不佳導致危險的案例很多。雖然通常會將最大行人容量作為都市設計的基礎,但對人行道的縮時攝影分析表明,當行人密集擁擠時,會達到甚至超越最大容量,從而導致行動受限和不適。
對空間需求的考慮不足造成許多都市區域設計不佳,一旦超過了空間的安全容量,阻止事故惡化可能就為時已晚,在某些大型集會的情況下,特定區域的過度擁擠就會導致嚴重傷亡。
防範人群災難的重點注意事項
澳洲的人群安全科學家曾發表了戶外音樂活動的人群管理指南,強調應控制入場人潮,並盡可能統計訪客數量。危機應變須包含完善的醫療團隊,並制定詳細計劃,透過確定檢傷站和當地醫院來協調醫療資源不堪負荷的情況。對於空間方面,應明確標記入口、出口等重要位置,以便人群疏散,同時也要為救援人員提供可靠的進出路線。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風險中心的專家則針對人群災難的系統性失敗進行分析,指出防範人群災難需要注重對於活動規劃與準備的空間和環境資訊。
瑞士的專家強調,人群推來推去時摔倒,可能會被迫踩到他人,也就是說,雖然被動式的「踩踏」是正確的描述,但主動式的「踩踏」卻具有誤導性。此外,「大規模恐慌」的概念將踩踏視為人群災難的起源,認為災難是由傳染性的大規模心理效應所引起,這種觀點傾向於將災難歸咎於人群,而不是群眾活動組織、人群管理和溝通不當導致的後果。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需要選擇合適的地點與對大規模活動進行充分準備、適當組織和人群管理,以及對預警信號的快速反應,資訊和通訊在這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樣重要的是要瞭解人群行為遵循某些「自然法則」,這反應出人類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例如足夠的空間、空氣、食物、水、安全感等,對這些因素的考慮不足會助長災難。
因此,專家建議大型群眾活動最好在已經有長期管理大量人群經驗的地點舉行,且應該諮詢具有組織群眾活動經驗並瞭解如何處理危急情況的專家,有必要時甚至應向相關國家級單位或專業人員尋求支援。
如果出現問題,應即刻啟用相應的緊急應變計劃,並不斷評估變化快速的情況,以思考可能的替代方案。同時也應考慮賦予員警和緊急應變部隊更多的自主決策權和責任,特別是在通訊中斷或需要快速行動的時候。最後,在任何大型集會活動都必須積極推廣安全文化,提醒每個人總是存在發生問題的可能性,盡可能為各種意外情況做好準備。
文/孫珞軒、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近年來最致命的踩踏事故、首爾梨泰院意外逾 150 人喪生!專家分析:大多數人因窒息而死
不是被踩而是擠到死?急診醫師教防範「壓迫性窒息」
重大意外發生民眾也會引發不安、焦慮!專家教化解「急性壓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