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的老了嗎?檢視是否為「老年症候群 」上身

台灣人口結構已經達到「高齡化」,甚至在 202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在邁入老年期,不論在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皆出現顯著的轉變,此時年長者的醫療照顧變得極具重要,值得注意的,長輩們常見無力、免疫力下降、瞻望、心情不佳、跌倒等,往往在各科別醫師未必能找到疾病診斷的名稱,要留意是否為「老年症候群 」上身。

什麼是「老年症候群 」?

因應先進醫療進步下,國人平均餘命逐漸增加,但人老了後就像是一台老車,身體很多零件都會出狀況,加上長輩很多疾病初期不具有典型的臨床症狀,或以「非特異性」為表現,可能會被忽略。

當老人家身上出現接連小毛病,這些症狀又難以符合個別疾病診斷的臨床表徵,就會稱為「老年症候群 」,包括像是衰弱、無力、免疫力下降、尿失禁、瞻望、認知功能下降、心情不佳、多重用藥、跌倒等,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指出:「此症候群不是用疾病來表現,用一般具體無法呈現。」

張舜欽進一步解釋,老年症候群問題都是顯示人的功能在下降,用不特異性表徵來表現,若這些問題到其他的專科醫師就診,醫師可能單純說「你沒事!你只是老了!」但站在老年醫學的角度不一定如此認為,會進行專屬老人家的檢查,評估像是營養有無缺乏、甲狀腺功能下降、全面性老年評估,根本解決長者遇到的問題。

吃太多藥物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臨床上不乏有類似案例,張舜欽分享個案,有一位老伯伯因為睡不好,到精神科看診使用安眠藥,結果晚上起來無力反而跌倒,後來追問下才得知睡不好的主因是頻尿、夜尿,睡眠常中斷都是因為想要起來上廁所,近一步檢查發現是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但在調整藥物後問題就順利改善,反而不需要再吃安眠藥。

許多長輩身體有多重慢性疾病,各科醫師都開藥的情況下,讓患者一天需要吃的藥物就十幾顆,但看在老年醫學的醫師眼中,其實很擔心多重用藥的問題!「若 A 醫師開 3 種藥物、B 醫師開 5 種藥物,但其中 3 種藥物是重複,反而吃了太多不需要藥物之外,看似每個器官都控制很好,但整個反而是變差。」張舜欽擔憂地說。

年長者從三大方向維持身體健康

根據統計國人 85 歲以上年長者,多數都有三種以上慢性病,健保雖然有「整合醫學門診」,但此門診不等於老年醫學的門診,張舜欽鼓勵有老年症候群的族群、本身有功能下降的老人家,需要跨科別看診的長輩,都非常適合到老人醫學科就診,除了整合合適的醫療計畫,同時也能檢視藥物的適當性。

當邁入高齡後,這時年長者健康著重在於「生活功能維持」,因為許多慢性疾病已經好不了,治療將放在延緩衰退、復健功能,這段時間的健康維護可以朝幾個方向:

1. 定期健康檢查:包括血壓、血糖需要監測,及早發現身體出現異樣。

2. 注意用藥安全:若有多家院所用藥,應請醫師加以整合,避免施政長輩重複用藥 。

3. 完整照顧資源資源:家人對於長輩定期的關懷關心是不可或缺,若是相關困擾可尋求長照資源。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雖晚年多病痛!高齡醫學醫師:一個成功老化案例
老人家蛋白質吃不夠 避免肌少症 高齡權威陳亮恭教你這樣吃
麻將、跳舞機遊戲能預防失智?陽明交大結合遊戲產業實證研究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