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數個月要當心!染「這細菌」不治療當心胃癌

長期腹部疼痛要當心!一名四十多歲的男性,近幾個月進食後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直到就醫檢查,經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胃部有發炎及胃潰瘍,甚至病理切片檢查中,還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存在。

新竹臺大分院病理部李宥徵醫師表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在世界各國盛行率都相當高,根據近年研究,臺灣約有三成左右的民眾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通常會經由口傳染,像是食物、唾液、不乾淨的水等等。

多數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症狀不明顯

李宥徵醫師指出,臨床上雖然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認為是消化性潰瘍(含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的最常見病因,但僅有約一成感染者會進展至消化性潰瘍,而多數感染者則是不明顯的慢性發炎症狀,這時就須通過檢查來判斷有無幽門螺旋杆菌感染。

「但並不是症狀不明顯就代表無風險!」李宥徵醫師強調,病人在持續的發炎反應下,胃部黏膜可能會發生腺體萎縮及腸上皮化生等變化,也就是原本正常的胃黏膜因慢性發炎受損,胃黏膜的上皮細胞變成了類似腸黏膜的上皮細胞,久了之後,可能變成癌前病變,甚至有機會發展成胃癌的可能性。

照片檔 ID:496159007

他說明,幽門螺旋桿菌往往是癌化病變過程中的關鍵,根據統計,除了賁門接近食道處的胃癌外,其餘部位的胃癌有八成以上可歸因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例如常見的胃腺癌,以及發生在胃部的淋巴瘤,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因此,門診有些罹患胃炎的病人,在使用抗生素除菌後,不只胃炎症狀消失,相對也預防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至的胃癌發生。

最後李宥徵醫師也提醒,幽門螺旋桿菌帶來的風險不可忽視,呼籲民眾如有上腹疼痛等不適症狀,應盡早就醫,藉由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預防後續相關疾患。

文/李祉函 圖/黃懷賢

諮詢專家:新竹臺大分院病理部李宥徵醫師

延伸閱讀:
消滅幽門桿菌不只防胃癌!新任台大院長吳明賢:避免腸道菌失調、胰島阻抗
幽門桿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不妨改用中醫治療!
每年220萬人因「傳染」得罹癌!50%人都有的幽門桿菌是最大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