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時間也在寫作業!兒科醫:填鴨生活恐釀身心壓力,歸還兒童遊戲權可促進多種能力發展

孩子們一天的時間都在玩嗎?事實上,除去上課時間,學生剩餘時間可能也不能真正放鬆。兒童代表們現身說法,自己的下課時間被挪用為打掃、收書包或課間移動;放學後也要寫作業,連假或長假被指派的功課可能更多,基本的遊戲權卻被剝奪許多。專家強調,遊戲不等於不學習,適當的遊樂時間才能促進他們身心靈的發展。

台灣小學生能夠遊戲的時間非常少,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下稱特公盟)調查發現,學齡前的嬰幼兒每周至少能在遊戲場玩 1 至 2 次,但升上小學後,玩樂時間卻大幅降低,只剩一個月 1 至 2 次。我們以為孩子有下課時間可以放鬆、遊戲,但事實上,孩子下課時間在寫作業或打掃,放學後也不能先回家,有的還有才藝課,甚至要去安親班。

下課時間也被占用,孩子不能真正放鬆

當問及有沒有人每節下課都能出去玩?孩子們面面相覷,沒人舉手。兒童代表們說,有時教學進度而占用下課,下課時間的唯一功能竟然只有上廁所,也沒有適合的遊戲場地。放學後也是在安親班或學習,而週末則安排了其他課程。樂樂與姿穎表示,周末或連假的功課會變多,難度也會提高,相對玩樂的時間也減少。「我們上學的時間都比爸爸媽媽還要長!」

特公盟也透過調查總結,兒童們現在面臨的 7 大遊戲困境,如下:

  1. 下課時間有很多事情得做,經常不能出去玩。
  2. 放學後或假日,也不一定能出去玩。
  3. 校園沒空間遊戲,而且使用限制多。
  4. 大人對遊戲想法偏保守,認為高年級就不能去遊戲場。
  5. 太熱或下雨都會影響兒童出門玩的意願。
  6. 公園遊具有點無聊,沒有好玩到吸引兒童出門。
  7. 大人沒空陪孩子出去玩。

專家現身說法,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

但其實,「玩」可以促進孩子軟實力的培養,不僅是社交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說,對於孩子們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他只感受到了「填鴨」,彷彿大人們只想著要把所有知識都塞給孩子,卻忘記遊戲也是人的本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需求,更是孩子進行學習與探索的重要方式。

然而,當孩子的時間都被書本、學習、考試、作業塞得滿滿的,到青少年時期,容易因此感到痛苦。呂立試問,如此窒息的生活,連大人也不見得喜歡了,更何況是孩子?因此適當的遊戲時間,不只是放鬆,也是讓孩子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關鍵,還能培養孩子的創意、靈感和基本認知與學習能力。

另外,家長也常因顧及孩子的安全,而限制較刺激的遊戲,呂立舉例,比如遊戲場爬高就趕緊禁止,擔心危險,可是在急診室反而更常看見兒童是在家裡或馬路受傷。從健康角度來看,成人應提供孩子適齡化的遊戲方式,不用將他們當成溫室的花朵,如此一來,孩子在過程中也能自然學會如何保護自己、觀察周遭安全狀況,而非一昧追求貼滿保護墊的世界。

為此,特公盟理事長張雅琳呼籲,政府可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擁有合理的作業與遊戲時間。在孩子們親口說出的「兒童遊戲宣言」中,可以清楚認知到孩子認同學習的重要性,但遊戲也同等重要。對此呂立也建議政府可以檢視課後班內容,增加自由遊戲的分量,取代留在教室裡學習的模式,也加強宣導力道,讓爸媽了解孩子的潛能發展是始於遊戲的。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

延伸閱讀
9 成民眾曾在外看到家長打小孩!兒盟公開「常發生家暴的公共場合排行榜」,百貨公司最常見
小學生正流行!頭痛、提神都用鼻吸能量棒?安全使用注意 2 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