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 3 成青少年過重!調查:3 認知差異增加孩子減重難度

現代孩子從早餐開始,幾乎餐餐都是精緻澱粉、甜食與飲料。據統計,全球有 3.4 億的兒童和青少年超重,在台灣,也有 3 成國高中生體重拉警報。然而,兒科醫師發現,父母對孩童的肥胖問題時常沒有警覺,且認為孩子減肥只是為了「更好看」,如果家長永遠抱持著類似的想法,恐將使孩子無法順利減重。

小時候的胖就是胖,會從小殃及至長大成人後,現在肥胖問題已然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危機,根據統計,全球就有超過 19 億人超重,其中包括 3.4 億的兒童和青少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則顯示,台灣國中生過重和肥胖率為 30.6%,高中生也達 28.9%,代表幾乎每 3 個青少年,就有 1 個的體重超標、亮紅燈。

年紀小小就肝異常!別再忽視青少年肥胖

然而,青少年肥胖盛行率如此高,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捷忠發現,很少看到家長帶孩子來求診,原因在於一個不正確的觀念,「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抽高,但事實上,近 8 成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會繼續肥胖,更有研究指出,這類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因此未成年的肥胖問題不可不慎重對待。

林捷忠也分享,自己過去曾收治一名 13 歲的青少年,身體已出現明顯肥胖特徵,胸部長到了 A 罩杯,因怕被同學嘲笑常找各式理由不上游泳課,家長才懷疑是性早熟而求診。結果檢查後發現個案已經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不僅有肝功能異常,還輕度脂肪肝與肝纖維化。

所幸孩子經過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林捷忠也強調,「肥胖不只影響青少年的外觀,更會使其自信心下降,甚至不利於社交。除了心理方面,在生理健康上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他建議,家長對孩子的體重應該有所警覺,必須透過檢查了解狀況並且妥善治療。

3 大問題使青少年減重之路困難重重!

問題一:家長與孩子減重動機不同調

孩子想順利減重,不只家長得有警覺心,也須翻轉對肥胖的認知,否則若父母與子女對減肥動機不同調、觀念不正確,青少年無法有效脫離肥胖。林捷忠解釋,一份統計全球 10 個國家,並針對肥胖青少年與其家長和其醫護人員之間對肥胖症的認知差異的調查中指出,家長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只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及想要體型更健美(25%)。

然而,事實上肥胖青少年減重的前 3 名動機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為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而負責他們的醫護則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和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主要的減重動機。不過,當三方沒有共識時,就比較容易輕忽減肥的必要性。

問題二:減重資訊來源不夠專業

再者,林捷忠也觀察到,青少年與家長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調查指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對於減重資訊的獲取管道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專業的醫師竟只名列第四(26%)。肥胖青少年自己也是以社群媒體、搜尋引擎、書報雜誌及醫師為主要活取資訊的來源。他強調,網路上常有錯誤資訊,恐讓成長中的孩子減重不成反傷身。

問題三:少吃多動的醫囑青少年難落實

最後,青少年在減重之路的最後一個困難,是實際作為上,難以達到「少吃多動」的醫囑。青少年在問卷中表示,自己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同時也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同樣認為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

12 歲以上青少年,藥物輔助治療肥胖更有效

不過,認真執行少吃多動可能依舊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林捷忠表示,「有些孩子可能越動越胖,因為運動就會餓,餓了就會吃,且學業壓力也讓青少年很難有充分的運動時間。」因此他認為,依循 2023 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的治療指引,6 歲以上的兒童若有明顯肥胖,不僅須接受生活習慣的管理,年滿 12 歲以上的青少年也可透過藥物輔助治療。

林捷忠補充,目前在台灣,取得青少年適應症的體重管理藥物主要有口服排油藥以及每日一次之 GLP-1 腸泌素針劑。前者的機轉是減少食物中脂肪經由腸道消化吸收,後者則為降低食慾並減少脂肪量來降低體重。

除了藥物治療與落實日常管理,林捷忠更鼓勵家長要有責任地主動與孩子對話和檢視孩子的狀況,比如可以從學校的健檢報告觀察,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要積極處理。另外,當孩子的 BMI 超過該年齡層的 85 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 95 百分位時為肥胖,父母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 BMI 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別再認為小時候的胖不是胖而輕視了後續健康問題。

林捷忠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捷忠

延伸閱讀
兒童腸胃門診 9 成是便秘!兒科醫分析 3 原因讓孩子大便不順
天天排便也可能腸胃不健康!兒童解便不乾淨恐引發 3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