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死者驗出米酵菌酸!專家教 2 招預防吃進病菌

台北市素食餐廳寶林茶室 A13 店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持續延燒,2 名死亡個案 28 日進行解剖相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證實,其中一名死者血液內有驗出米酵菌酸(邦克列酸)。食藥署說明,米酵菌酸會嚴重傷害人體且病程快速,無法透過洗滌、烹飪破壞,只能透過食品儲存注意溫度,以及不要過期的食品預防。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衛福部在晚間臨時召開記者會,除了證實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實驗室從死者身上的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以外,也針對整體事件時序,以及民眾對於米酵菌酸產生的疑慮進行解說。

該起事件的發生,起源於新北市 2 位民眾前往用餐後,分別因腸胃不適就醫,之後台北市衛生局也陸續收到通報,目前已經累計 18 例通報個案,其中 2 人死亡,還有 5 人重症,死亡個案分別是 39 歲男性和 66 歲男性,重症患者有肝衰竭、酸中度等症狀,分別在馬偕、北醫和三總的加護病房救治中。

接觸米酵菌酸恐影響 2 器官、出現 5 症狀

由於多位個案病程變化快速,引發社會高度恐慌,到底米酵菌酸對人體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人體接觸到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和臟,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且病程快速,這次在許多重症、死亡個案身上都發生不到 12 小時內病情就急轉直下的情形。

吳秀梅補充,米酵菌酸(BongkrekicAcid)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在台灣是第一次看到。該菌容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且在攝氏溫度 22 至 33 度和中性 pH 值的中會迅增殖。

民眾如何避免米酵菌酸?食藥署教 2 招

那民眾該怎麼自保?吳秀梅提醒,米酵菌酸無法用洗滌、烹飪的方式來破壞,因此預防最為關鍵,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平常務必注意食品儲存注意溫度,以及不要過期的食品。

米酵菌酸造成的食物中毒案例,國際上也有相關通報,在印尼 1895 年也曾有椰子將製成相關的傳統食品造成中毒,莫三比克則是在 2015 年引用栗酒造成的中毒事件,包含 2020 年中國也有類似中毒事件,因為民眾吃下玉米發酵食品而導致。

文/王芊淩、陳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