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已將寶林茶室一案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正在加速釐清事件源頭。米酵菌酸(邦克列酸)究竟從哪來?北市衛生局目前已送驗 4 件環境與廚師手部檢體,但專家表示若想在環境檢體中驗出陽性,必須透過 2 作為才有機會找到毒素來源。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計 31 例(含饒河店 2 例、台北市信義 A13 店 29 例),包括 2 例死亡、5 人重症、3 人一般病房,其餘輕症返家。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今早提到重症個案,有 1 人狀況好轉,有望轉至一般病房觀察;4 人還在昏迷,且肝損壞嚴重,其中 2 人可能考慮肝臟移植、1 人仍在使用葉克膜維持心肺功能。
王必勝:2 重症個案恐需換肝
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則補充,目前病人的阿摩尼亞指數(血中氨值過高恐會肝性腦病變)和膽黃素指數都居高不下,不僅有肝衰竭,也有腎衰竭的狀況,且患者幾乎都是極少尿液或沒有尿液,代表腎功能嚴重損傷。目前努力透過外力協助肝臟代謝與洗腎延長病人生命,也正已最快速度判斷是否需要換肝。
王必勝也提到,由於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考量其在人體內半衰期長達 4 天,且病例少、各界處置經驗也少,27 日晚間收治醫院彼此討論病例,決議除了支持性療法,也提出用「血漿置換術」(俗稱洗血),幫助患者洗出體內毒素,盼以此讓臟器恢復功能。
食藥署驗唐菖蒲伯克氏菌,最快需 2 周
由於寶林茶室一案是重大且罕見的食物中毒事件,及早釐清事件源頭、米酵菌酸從何而來至關重要。目前已知食藥署 26 日從寶林茶室帶回 35 件食材檢體,但結果均未檢出。陳彥元表示,北市衛生局亦持續追查 8 家業者其他的醬料與澱粉製品,包含醬油、白木耳、香菇素蠔油與粉捲粉,粉捲粉是由越南進口,由代理商直接出貨,目前已掌握 13 家下游業者,持續調查中。
另外,農業部日前指出,培養出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有 4 個病原型,只有「椰毒亞型」才可能產生米酵菌酸,但台灣並沒有發現到椰毒亞型存在。不過王必勝表示,仍有可能是在某種機緣下將此菌從國外帶進來,此菌仍是關鍵之一,也已到餐廳做環境採樣,食藥署也正在培養此菌以利後續檢驗,需 2 周時間。
環境中有沒有米酵菌酸?檢驗仍有限制
北市衛生局則偕同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繼續確認寶林茶食環境中是否存在米酵菌酸。北市衛生局曾在 24、25 日至餐廳採檢 1 件廚師手部檢體及 3 件環境檢體(砧板、菜刀、水果刀),是現階段離事發時間點最近的日期,準備檢驗這些檢體內是否有米酵菌酸。
雖然目前已在 14 人身上驗出米酵菌酸,但實務上若要在環境中驗出並不是那麼容易。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長翁德怡說明,環境若有遺留的米酵菌酸,濃度通常會比死者會病人體內還要來得低,這是目前釐清真相的限制之一。因此會透過 2 作為來確保環境如有毒素能測定出來。包括:
- 濃縮環境檢體、提高濃度。
- 目前檢驗標準為尿液中每毫升 2 奈克米酵菌酸為陽性,會再精進檢驗方式,增加靈敏度。
寶林茶室還會再擴大?北市衛生局:沒有外擴
由於事發後去採檢,早已沒有食餘檢體,至於之後是否要規劃餐飲業保留一段時間的食餘,陳彥元則說,食餘保存的環境,無論是 2℃、4℃、15℃,細菌繁衍速度都不一樣。如要保留,之後會再會同中央和專家探討,包括保存溫度各種細節皆一併探討。
陳彥元強調,從 31 日後截至目前為止,個案數並未增加,顯示病情有所趨緩,但仍不能確保已經完全穩定,畢竟也有 3/19 用餐,但 3/28、3/29 才就診的個案,而 3/25 才是寶林茶室供餐最後一天,依此時間推算,也許仍有零星個案也說不定。只是民眾都在固定場所食用同類型食品,理應沒有外擴,民眾不需過度驚慌。
圖、文/陳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