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療一次解
什麼是根管治療?會痛嗎?
根管治療(牙髓病治療)就是過往俗稱的「抽神經」,它是將牙髓腔及根管中發炎及壞死的牙髓組織徹底清除乾淨,再封填無菌的牙膠於根管,避免再度感染,最後再裝上牙套。藉此治療得以恢復牙根周圍組織的健康,得以解除牙齒疼痛,讓牙齒健康的留在口腔,維持原有的咀嚼功能。根管治療除了打麻醉時會有輕微的刺痛之外,治療過程並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
哪些狀況需要根管治療?
當牙齒因為蛀牙太嚴重、外力撞擊、牙齒磨損及牙周病等因素,導致內部牙髓組織生病,因而出現引起難以忍受的不適,像是初期的喝冷、熱水或咀嚼食物時,牙齒有不適感;牙齒有自發性或持續性的疼痛;齒槽腫脹;牙齒移位、脫落或有裂齒等症狀時,為了避免細菌感染造成牙髓壞死、腐敗、化膿等外周圍組織的病變,就必須透過根管治療保留牙齒結構,避免持續受損而引起更大範圍的感染,最後面臨得「拔牙」的命運。
根管治療過程為何?
治療前
初診評估診斷後,進行牙齒檢查及 X 光攝影,藉以了解牙齒及顎骨的狀況。
治療中
施打局部麻醉藥→放置牙齒隔離障(橡皮障:避免感染、減少染組織傷害等)→移除蛀牙、舊的填補物和打開牙髓腔→使用根管銼針等將根管系統擴大、使用藥水沖洗根管系統,並置放藥物→治療結束後以乾淨棉花、暫時性材料、或臨時假牙覆蓋治療開口處
*過程中需拍攝 X 光片來輔助操作,確認根管狀況,且以上療程須經過數次治療,才能將根管徹底清潔完畢。
治療後
徹底清潔後將根管內部緊密充填,以杜絕細菌入侵根管,開口處再以密封性佳的充填材料封住,之後會製作牙套配戴,得以回復牙齒原有的外型和功能。
根管治療有哪些須注意事項?
治療中
避免使用患牙咀嚼硬物,防止牙齒斷裂或是暫時填補物脫落,若不慎發生須立即回診進行填補;術後若有疼痛可吃消炎止痛藥緩解。
治療後
完成療程後也應定期回診,定期追蹤牙齒狀況。通常根管治療完成後約 2 周大部分臨床症狀均可改善,若症狀仍持續則可能須與醫師討論,進一步評估是否接受根尖周圍手術或其他檢查及治療。另如病灶已擴及根尖區骨質壞損則需較長時間的追蹤(6 個月至數年),須依照醫師安排追蹤檢查。
根管治療有可能失敗嗎?需要「二次根管」嗎?
根管治療後,更重要的是確保治療開口有緊密的封填,否則根管內的殘餘細菌沿著向下孳生到牙根底部往骨頭擴散,就會開始侵蝕牙根周圍骨頭,若 X 光檢查時發現牙根出現一圈黑影。當此情況發生時,可能得進行「二次根管」。歸納根管治療需要「二次治療」的可能原因包括:
1. 初次根管治療沒有在牙科橡皮障隔絕口水汙染下操作,導致根管內細菌無法徹底清潔。
2. 二度蛀牙或假牙品質使假牙邊緣不密合,或根管欠缺緻密封填,導致口腔內細菌再次滲透進入根管系統內,導致管道內再次感染。
哪些人根管治療前須告知醫師?
若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人工心臟瓣膜或關節、高血壓、糖尿病、免疫方面疾病、血液問題、B 型肝炎、以及任何傳染病、藥物過敏等系統性疾病,應先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
什麼是顯微根管治療?哪些狀況需要顯微根管?
牙髓根管系統相當微小且極其複雜,只靠肉眼辨識,治療失敗率高,牙科手術顯微鏡在診斷和治療中都很有用,不僅提供放大的倍率加上充足的光線,透過將視力放大到肉眼的 25 倍甚至更高倍率,大幅提高醫師查看齒內細節的能力,也增進清潔根管效率,保留更多的齒質,增加保留牙齒的機率。
非手術性根管治療的顯微鏡運用
- 確認根管的位置:尋找根管的開口,因為有些根管極為狹小,或者是被鈣化組織擋住;再來可以找尋額外根管,避免過度損害牙質。
- 修補穿孔:例如修補牙齒病理性的吸收穿孔。
- 輔助根管治療疾病診斷:例如裂齒,用顯微鏡就可以看到顯微鏡視野內的裂痕,提早判定預後不佳的牙齒,減少不必要的治療。
- 移除妨礙根管治療進行的內容物:像是根管內有上次留下的牙釘柱或斷離器械,必須移除後再次治療。
手術性根管治療的顯微鏡運用
- 提供良好視野,清楚檢視非手術治療失敗原因,例如:牙根斷裂、根管狹縫,或是有複雜根管系統。
- 減少手術中移除過的骨質:不再像以往為了操作視野以及手術設備受限,移除較多骨質。
整理撰文 / 賴以玲 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