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染傷寒!今年首例少年確診 疾管署籲做好5措施

北部一名10多歲男性日前與家人至漁港用餐後,竟確診傷寒!疾管署今(11)日公布,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確診,研判可能因食用遭汙染的海鮮而感染。

該名青少年於1月27日出現發燒、肌肉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口腔潰瘍等症狀,就醫後住院治療。2月5日血液檢出傷寒桿菌確診。疾管署指出,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但潛伏期間曾與家人至北部漁港用餐,推測感染源可能來自受汙染的海鮮。

同行的2名家人於2至3天後出現腹瀉症狀,目前已康復,另4名家人及27名同班同學皆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防治措施,並採集同住家人糞便檢體送驗。

近年本土傷寒病例增,疾管署籲重視飲食衛生

根據疾管署統計,2021年至今,國內累計26例傷寒確診病例,其中本土病例10例,境外移入病例16例,主要來自印尼(11例)、泰國(2例)等鄰近亞洲國家。今年累計2例,其中1例為本土病例。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潛伏期3至60天不等,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尿液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典型症狀包括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或軀幹出現紅疹等。

如何預防傷寒?疾管署提供5大衛生守則

疾管署提醒民眾,應提高飲食及個人衛生意識,並遵守以下5大防範措施:

1. 食物充分加熱:甲殼類海鮮應煮沸或蒸煮至少10分鐘,避免生食。

2.避免交叉汙染:生熟食分開處理,冷盤與沙拉須特別留意保存環境。

3.飲水安全:飲水應煮沸或使用瓶裝水,避免飲用來路不明的水源。

4.保持手部清潔: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應徹底洗手,避免病菌傳播。

5.食物保存得當: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妥善冷藏,減少細菌滋生風險。

疾管署呼籲,良好的飲食與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傷寒與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民眾務必提高警覺,確保食品安全,避免感染風險。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