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太多別大意!72歲婦以為是胃食道逆流 結果竟是「這個病」暴瘦

72歲的嚴女士2年前開始出現吞嚥困難,最初被誤認為是胃食道逆流,但症狀逐漸加重,多次就醫、服藥皆未見改善,嚴重時甚至無法進食,體重從74公斤一路下滑到53公斤。到醫院接受檢查,才確診罹患罕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

吞嚥困難常常不容易釐清其病因,與胃食道逆流等消化道疾病不易區分。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葉佳衢在《好心肝》撰文表示,胃鏡檢查時,如果無法找到顯著的阻塞性病因,例如食道腫瘤等病況,則可能是相對少見的原發性食道蠕動障礙,其中「食道弛緩不能症」是最常見的病因。

葉佳衢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其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0.03~2.5例,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2.5~15.3例,但因近年來醫學界診斷力的提升,其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且男女並無差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主要發生在25~60歲。

什麼是食道弛緩不能症?原因為何?

食道弛緩不能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病人常會出現胸口灼熱,症狀類似胃食道逆流,因此常會被誤診為胃食道逆流症。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宛姿表示,此疾病的病因是食道下端與胃交接處的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

林宛姿說明,由於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因此當食物堆積在食道內,可能出現吞嚥困難、胸痛或胸部壓迫感,以及食物逆流的慢性症狀,不適感可能長達數月到數年。長期不易進食會造成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或因食道痙攣出現劇烈胸痛的急性症狀。

她強調,食道弛緩不能症主要是因為食道內壁神經元的發炎與退化,導致食道蠕動功能及下端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造成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已知可能的機制與危險因子,包含遺傳基因、自體免疫反應,以及病毒或美洲錐蟲病等,都可能引發此症。

食道弛緩不能症如何治療?

POEM手術是目前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的首選方式,手術成功率高達90-95%。林宛姿表示,此手術透過內視鏡從口腔進入食道,精準切開食道下括約肌以釋放肌肉壓力,無需體外切口,術後疼痛輕微且恢復迅速。

她以嚴女士為例,確診後,接受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POEM),術後1天即可進食流質,2天後出院,2週內恢復正常飲食,無需開刀便解決多年困擾。「終於可以好好吃飯、躺平睡覺了!」非常感謝醫療團隊幫助她擺脫長達2年的痛苦。

林宛姿強調,相較其他治療方法,POEM手術可讓病人有更好的預後。肉毒桿菌注射需反覆施打且治標不治本;腹腔鏡手術雖有85-95%成功率,但恢復期較長,對年長患者風險較高;氣球擴張術雖恢復期短,但復發率達30-40%。

出現「2症狀」懷疑是食道出問題

台中榮總2024年成功為10多位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完成POEM手術,術後症狀迅速改善,症狀嚴重程度評分(Eckardt score)從平均11分大幅下降至1.5分,有效治療,病人滿意度高。病患年齡橫跨27至80歲,平均住院僅需2天即可出院。

林宛姿提醒民眾,若持續出現吞嚥困難、胸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食道弛緩不能症已非難解之症。及早診斷、積極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人生。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宛姿

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