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黴的食物就別吃了 黴菌讓肝病癌變機率高6倍

有些人基於節儉,食物吃不完也捨不得丟棄,一味地往冰箱塞,即使過了保存期限、甚至是已經發黴,還是會切除壞掉的部分繼續吃。這樣子做固然是省下了不少伙食費,但是長期下來,卻可能提高罹患肝癌的風險。

台灣氣候潮濕,食物如果保存不當,很快就會長黴菌。而黴菌所產生的毒素,又以黃麴毒素、橘黴素最為兇狠。

  • 黃麴毒素: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常見於保存不當的花生、玉米以及豆類製品,長期或大量食用遭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導致中毒、拉肚子、急性肝發炎,增加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風險。
  • 橘黴素:具有肝腎毒性,不易分解,也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像糕點、米等食物中,就容易產生出橘黴素。尤其台灣的B型肝炎、C型肝炎盛行,病患如果長期攝取黴菌的毒素,會提高肝癌發生率達6倍之多。

冰箱只能抑制發黴

要防止食物發黴,就不要給黴菌生長的機會,避免儲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廚房應該保持通風、乾燥,盡量選購新鮮事物,不要一次買太多。零食類開封後,放入密封的防潮罐中,保存;蔬果類、吃不完的熟食,先放進保鮮盒或夾鏈袋,再放入冰箱保鮮。

冷藏雖然能抑制黴菌生長,但無法殺菌,食物放太久還是會變質發霉,千萬別以為塞進冰箱就萬無一失,尤其水果容易腐壞,還是要盡早食用完畢。

切除發黴部位 無法杜絕毒素

發黴食物表面可能會長出絨毛樣黴菌,而且多半有黴味,質地變得蓬鬆,食物入口前要看外觀、聞味道,如果不小心吃到一兩口發黴食物,人體內有胃酸及免疫力保護,並無大礙。但如果長期吃,負責代謝毒素的肝就必須更加賣力運作,負擔非常重,本身肝臟已處於發炎狀態的人,更要避免吃發黴食物。

很多人以為只要把發黴部位去除,就可以免除黴菌毒害。但其實黴菌從開始滋生到肉眼可見,大約需要一個星期,有時候食物外觀沒有異樣,但是黴菌孢子已經深入食物裡頭。另有研究指出,受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即使經由100度C的高溫烹調,仍然無法去除毒性。

因此,光是把有黴菌的部分切除,並無法去掉毒素,一看到食物發黴,就要整個丟棄,不要因為覺得浪費而吃下肚,反而危害健康。

其實食物放太久,不只容易發黴,也會滋生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不僅危害了肝臟,其他器官如腸胃道也會受影響,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

延伸閱讀:

香港腳好癢!「冷敷」香蕉皮泥 抑制黴菌生長

媽媽親餵母乳乳頭卻又癢又痛 小心乳房也會黴菌感染!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