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50年,開刀48年,擔任台南市立醫院榮譽院長的吳明和,曾救回剛出生的嬰兒,也救過90歲的阿嬤。在12個縣市、包含3個院轄市及澎湖離島,共37個醫院的手術室留下主持手術的記錄,在成大醫院留下數千個手術案例,最長一次手術時間長達10多小時。他說,「醫師就是要耐操耐打,盡力救回所有病人。」
當醫師是我最榮幸的一件事
今年74歲的吳明和出生在汕尾,也在這邊度過人生中最初的13年歲月。這是座落在台灣海峽及高屏溪附近的的窮鄉僻壤,颱風來臨時,吳明和的媽媽都要把麻繩從屋前的柱子拋向屋後,栓住屋後的柱子。
每遇颱風,都感覺到天地搖晃的悲壯,但颱風過後,來自於高屏溪上游一批一批的木塊,流向大海,又隨波逐流湧向沙灘,吳明和從小跟隨家人學會種植綠豆、米豆、地瓜、韭菜、蘿蔔、水稻與甘蔗,也學會抓魚蝦與螃蟹,而騎在牛背上隨著夜幕來臨而返家更是他人生的一大樂趣。
吳明和的求學路並不一直那麼順遂,但卻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機會。小時候他聽不懂一加一等於二,直到老師拿出了橘子做示範;考初中的時候他只有備取,但那年中學加開一個班,他才有機會到大城市求學,也才見識到城市的繁榮與窮孩子的無奈。
高一的時候,因為急性闌尾炎送醫割掉闌尾,那是他頭一次見識到那時代的醫院,同時感受到籌不到醫藥費而心急如焚的媽媽、自己,那種感覺五味雜陳,讓他對自己說,有一天一定要成為可以改變別人的人。
從國防醫學院畢業之後,吳明和決定投入外科行列,並選擇胸腔外科,「外科醫師擁有的是辛酸、衝擊,但也是滿滿的成就,台灣醫療技術進步,但許多醫師卻感慨醫療環境惡劣、人才流失;雖然工作環境可能不如以往,但醫病關係的改變,醫師們也該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無論如何,『救人為先』。」
一個外科醫師必須把手術視為藝術創作
外科醫師的養成過程,至少要20多年的時間才成熟,包含面臨各種國、內外考試,教育訓練年限。此外,也要不斷進修包含教科書、期刊、病例報告、寫作以及外科技術的演練。
「一個外科醫師必須有藝術家、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四種內涵,把手術視為藝術創作。」吳明和說,藝術家在創作前需要周詳規劃,完成的藝術品,不希望它有絲毫瑕疵,即使有瑕疵,也知道如何補救;而手術也是一樣,在動刀前必須詳細的規劃,才能確保病人的安全。
專心、有條有理、悲天憫人,吳明和說,這是一位醫師必須擁有的能力,醫療人員要在心境、體能、學識上有良好的培養,才能負擔此重責大任。這樣的他,也讓很多患者之後和他成為好友,有曾經邀請他去參加婚禮的,這幾年還有遠在海外透過Facebook找到吳明和,感謝他30年前的救命之恩。
而在吳明和的眾多手術中,包括氣管成型手術、小兒胸腔手術、食道重建手術、肺移植、胸腺腫瘤手術、肺結核手術、以及胸腔鏡微創手術,都是他的專長;去年,一名87歲老婦因為胃部突破橫膈膜跑到胸腔,擠壓心臓肺部,不只影響胃功能,也使心肺功能受損,但其他醫師都不願意承擔「高齡開刀」的風險
「即使醫病關係變得緊張,醫師們不願意擔責任,我還是覺得醫療要擺在第一位,如果沒有開刀,老太太就無法再脫離呼吸器,要用到長期照護系統,但開個刀她就可以自理了,不是反而節省了很多資源嗎?」吳明和說。
因為有著這樣的信念,即使好幾年前就在安排退休的事情,但回想這50年,其實退休不退休已經不是重點。吳明和仍然每週執行好幾個手術,同時也打他熱愛的網球,「外科醫師必須經常運動,保持體力及腦力,讓外科生命更長久」,而他的外科人生也還在書寫著。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盧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