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微波爐可用的塑膠容器 桃衛生局:可挑 5號!
彭幸茹/綜合報導 何宜庭/美編
多年前的一支廣告給了外食族一個綽號「老外」,不是指外國人,而是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尤其在台灣高密度的便利商店包夾下,有不少人都仰賴超商的微波商品為主要餐點⋯⋯
根據20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報告,台灣的國高中生早、午餐外食比例超過8成。另一項調查報告指出13-64歲的民眾,有68%為三餐外食人口,外食人口突破千萬,而且這龐大的外食人口中有77.6%會選擇吃便利商店。
外食的塑膠危機
自從塑化劑事件發生後,國人對於食品安全非常注重,而塑膠容器所釋放的有毒物質會對人體造傷害更是令大家聞之色變的事,但隨處可見的外食包裝或餐餐小吃的盛裝物、湯匙、筷子等,都最常以塑膠製品出現。
當塑膠一遇上「高溫食物、油性液體、酸性物質」時,就容易溶出三大有毒物質,會影響人體健康安全:
- 重金屬:如鎘、鎳,鎘等重金屬,當攝取量達到中毒程度就可能導致肝腎壞死,且鎳中毒嚴重者則會造成死亡。
- 環境賀爾蒙:大家耳熟能詳的「塑化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臺灣人體內塑化劑含量普遍較高。環境賀爾蒙會干擾我們人體正常內分泌系統,恐會導致不孕、癌症、糖尿病、肥胖等病症,甚至還被美國環保署認定台灣肝癌人口眾多與塑化劑有關。
- 基因毒:有毒物質因進食而進入體內,藉由血液運輸到達細胞,若跑進了細胞核,就會傷害到基因使得細胞變質,當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將變質的細胞排出體外的話,就會將罹癌機率大大提升。
塑膠製品上密碼
會在塑膠製品上發現一個三角形的圖案,裡面含有數字,數字分別代表不同的材質及耐熱溫度,透過這樣的標示告訴了我們在使用的時候應該要注意,但是這樣的數字卻是大眾常忽略的,更別說那些無清楚標示的塑膠產品。由桃園衛生局提供6句口訣教導民眾分別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塑膠品,口訣如下「1、2不重複、3不微波、4低耐熱、5使用較安全、6遠離熱酸鹼、7要慎選」。
目前市面可以進微波爐的塑膠容器多為是PP聚丙烯材質,也就是5號塑膠製品,因為它的耐熱度及安定性高,所以令大家擔憂會在加熱過程中可能會釋放氯的PVC聚氯乙烯類,現在應該不會被拿來當作包裝容器。雖然危險性的塑料已經被規定,但是不同材質的塑料散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種的材質的耐熱度皆不同,甚至有不能重覆使用的塑料存在,請大家在使用上一定要特別注意,快將下圖中的數字變成保護自己健康的密碼吧!
- 認識7種塑膠材質號碼
減塑生活的時代來臨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所發佈的資訊,美國調查去年2017年的塑膠生產總量達到了83億噸,並預估2050年將達到340億噸 ;英國媒體也調查揭露,短短的一分鐘內全世界就購買了100萬個寶特瓶,數字推估到了2021年將再增加20%。
同時也發現在全世界最偏遠的島嶼之一,位於在南太平洋的一座無人珊瑚礁島上發現了18噸的塑膠,地球的海洋都受到嚴重的塑膠污染,不只造成生態浩劫,也讓污染了食物鏈,當海中生物吃下了塑膠微粒後,經由一連串的生物食物鏈,最後會發現會回到人體身上,故減塑生活刻不容緩,人人都應該參與。
資料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