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聖筑/綜合報導 許嘉真/美編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人口中5%罹患憂鬱症,平均每100人中就有3~5人罹患憂鬱症,而終身盛行率更高達20%;而在台灣也約有有200萬人有憂鬱症狀,其中重度憂鬱者,約125萬人。尤其是自殺者中,憂鬱症患者佔8成,因此憂鬱症是需要被大眾關切的疾病!本篇則介紹臨床上幫助憂鬱症患者的方法。
如何幫助憂鬱患者?
一般而言憂鬱症會採取休養、心理治療和生理治療等三種方式:
1.休養:憂鬱症患者所需要的休養,是指到機構的住院療養。一般人可能忽略了,在回家休息還是會有其他令患者心煩的干擾或煩惱源存在。
2.心理治療:是指對患者的心理、思考,所採取的治療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療與認知療法。憂鬱症的心理治療以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支持患者,產生共感)為主,不像精神分析一般那樣深入。所謂認知療法為憂鬱症患者的認知(對於事物的把握方式)有某種扭曲的類型,導致容易陷入憂鬱的情緒,因此經由認知扭曲來治療憂鬱症的方式已逐漸獲得重視。
3.生理治療:包含藥物治療法與電療法、高照度光療法、斷眠療法等;藥物療法主要是使用抗憂鬱劑,並會視需要使用抗焦慮藥物或助眠藥物作為補助。
一般而言,抗憂鬱的藥物最少要服用兩周,才會出現效果;因此,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用藥,切莫心急自行換藥或停藥。若用藥或換藥過程中有不適或副作用再提出與醫生討論。若症狀改善時,仍需繼續服藥4~6個月以免復發;而每個人對藥物反應不同,因此建議,在治療的前6週需每1~2周回診一次,和醫生充分討論後,針對療程及藥物反應做適當的調整,才能使治療發揮最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