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中國浙江首創 中醫藥教育進入小學課堂
楊雨瑄、何宜庭/綜合報導
中醫比較好還是西醫比較好,這個話題引起過廣泛的討論,但是無論中醫、西醫相互為用肯定是一件好事。
今年浙江小學首發將中醫教學納入小學教育,九月開學後,浙江省五年級的小學生,要開始學習中醫課,將流傳千年的古人智慧,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脈絡,融入在小學生的日常課業中,希望藉由對中醫的認知培養出對身心健康喝自讓科學理論的實際重視,並將擴散至初中及高中教育。
中西論戰,家長擔憂
根據錢江晚報報導,浙江省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把中醫引進小學課堂的省份。而這首發政策影引起了ㄧ陣熱議,甚至出現了「中醫」與「西醫」論戰,家長更是看法兩級,贊成的家長認為中醫是千年國粹,能鼓勵孩子們養成「順應四時」的生活習慣、多做運動,是件好事。
反對的家長則認為中醫晦澀難懂,大人都搞不明白,小學生哪裡能懂。與之相比,急救、性教育才是更急需的課程。
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北京、上海也擬定編入
去年中國國務院頒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訂定2030年前,要把中醫藥普及化,進入校園、社區、鄉村與家庭,將中醫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
中醫的中小學讀本,全國都在弄,北京、上海都有,但明確成為教材的,浙江是首位。
這份教材由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方劍喬教授主編,分為上、下兩冊,共36課時,每周一課,內容涉及了中醫每個層面,中醫基礎、保健、運動,飲食、情緒、針灸和推拿的特色療法等。
內容淺顯易懂 歷史神話輔助
方劍喬教授召集多位分別有中醫基礎知識、中醫臨床經驗、藥膳學、針灸等教育專家共同編輯,並且明確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來寫的。初稿時,教材編寫者邀請語文老師檢視把關使用字義的深淺難度,確保學生能閱讀理解。
益智實作 融會貫通
以通俗的古代經典故事開始,引出中醫的知識,每篇章文末更搭配「想一想」、「做一做」等益智單元激發學習樂趣,建立實作經驗,是幫助學生建立興趣的書。
例如有一章節文末的「想一想」是:《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弱不經風、面色蒼白,你認為她哪個臟器可能出了問題?小明同寢室的同學咳嗽剛治好,不想小明也患上了咳嗽,他就把同學吃剩的中成藥拿來吃,你覺得這種做法對嗎?為什麼?
而「做一做」則根據日常生活原則,給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作息時間的表格,並按照表格規定實施,觀察自己或家人的變化。
打破偏方不可靠的迷思
有些人覺得信中醫的人靠不住。方劍喬教授認為:「這就是中醫藥進中小學的意義。中醫是一門自然科學,但具有人文科學的某些屬性,中小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不僅是為了從小培養健康生活的理念,也是通過孩子們把中醫藥的科學價值與精神傳遞給每一戶家庭,培育中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
事實上大部分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都認為,中醫進入國小校園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增強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有利於傳統醫學的生存與發展。因此透過教育,讓孩子們從小了解中醫,還是很有必要的。
浙江省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相關負責人更表示,接下來,還將繼續編寫中醫藥知識的初中、高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