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收錄31萬資料,有望助加速開發新藥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2)日舉行「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中央辦公室揭牌儀式,宣布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階段進展,已與國內的25個人體資料庫締約,登錄的收案數已超過31萬例,未來可協助藥物開發,完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訊。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傳統的醫學檢體都只能做一次性使用,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更需要生物組織相關資料,讓檢體永續發展,這也是民國99年通過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的原因。

31萬例資料可望成為亞洲最大的人體生物資料庫

「目前已經通過的34個生物資料庫,但是資料分散、格式不一。」石崇良表示。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也指出,一半以上的資料庫都沒有發揮效用,因此政府於107年BTC會議上,要求將資料庫進行整合。

至今,已成功與25家機構的生物資料庫締約,登錄的收案數超過31萬例,未來可望成為亞洲最大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內容涵括許多台灣盛行疾病的檢體,例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以及慢性病等。

司徒惠康表示,資料庫的特色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的最大特色,在於將各個資料庫資訊標準化的同時,仍然維持個家的獨立運作,這有助於提升資料庫加入的意願。

高效蒐集新冠檢體,協助開發快速抗體偵測技術

因應疫情緣故,今年2月,資料庫更以最高效率,迅速於國衛院建置專用P2等級的感染性生物資料庫,並結合橫跨北中南多家醫療機構,成功收集165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血液檢體,4月即開放全台研究人員申請運用。

截至9月已收到19件產官學研界申請案,有13案審查通過,檢體也已陸續出庫;其中包含8件產業界申請案,以開發快速抗體偵測技術為主,部分已有研發成果,成為非常重要的國家公共資源。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成為癌症治療新利器

基因檢測如雨後春筍 衛福部承諾:技術前面跑 法規隨後就上!

早餐吃對了糖尿病風險降一半!哈佛研究:2種食物最能保護胰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