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疫情/「校正回歸」是台灣發明的嗎?國外其實也有這種「時間差」

台灣本土疫情連續爆發,22 日又有 321 例本土及 400 例本土個案為「校正回歸」,分別分佈到上週的各日個案。

而出現「校正回歸」的數據,讓許多人疑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時間差狀況呢?其實不只是台灣,美國、日本等各個國家在疫情爆發的時候,也有出現採檢趕不上的狀況,也曾把確診個案回溯到過去。

台灣為什麼會出現「校正回歸」?為什麼會有時間差?

所謂的「校正回歸」,是指數值「校正」後「回歸」到正確的曲線上。

而在 5 月 15 日之後,台灣本土案例大暴增,PCR、快篩的採檢量也瞬間增加,許多人採檢完之後都還來不及進行判讀,短短一週內就累積了 1 萬多件的舊案;這些累積下來的舊案,分別是因為檢驗量能不足,以及行政系統延遲所導致的,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說,新北市最高有到 6 天的時間差,整個拖慢防疫的進度。

  • 採檢量能不足:人手不夠、機器不夠導致採檢完之後無法馬上進行判讀。
  • 行政系統延遲:系統過慢、行政程序過於繁瑣而延遲。

針對採檢量能不足的部分,台北市長柯文哲在 22 日的北市疫情記者會上表示,因為要判讀 PCR,通常就會需要 2 天以上的時間,只要疫情一爆發、件數增加,就很容易塞車,速度就會變得太慢。

而針對行政系統延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過去的系統要填寫 20 多項欄位,只要有一個欄位錯誤,整批資料就會被擋下,要一筆一筆手動輸入也很繁瑣,所以才會累積這麼多。但現在欄位檢核的標準已經放寬,也簡化到 8 項。

國外也有時間差!

事實上,國外也同樣有檢驗量能不足,以及行政系統延遲的問題。根據《BBC》報導,在 2020 年 8 月,英國(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疫情嚴峻的時候,蘇格蘭每天都有 2 萬筆以上的檢體需要判讀,根本完全來不及。

當時英國國家臨床主任 Jason Leitch 教授也對實驗室分析測試的能力感到擔憂,雖然蘇格蘭正在與英格蘭合作以增加實驗室的能力,但積壓的訂單仍持續一段時間。

《NHK》也報導過,在 2020 年 5 月疫情初期的時候,日本曾因為通報系統的問題,遺漏了不少確診個案。

既然時間差無法避免,那怎麼判斷數據就變得很重要。

國外怎麼解決時間差的問題?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美國《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的 2 名記者 Robinson Meyer 與 Alexis Madrigal 發起了「COVID 追蹤計畫」(The COVID Tracking Project),召集一群志工成立網路平台,持續追蹤全美疫情數據,並進行分析。

如果去看他們的網站,可以發現,針對時間差的問題,他們有幾個想法:

  • 只要延遲的時間一致,確診曲線圖還是有參考價值。
  • 除了每日確診數,也可以公布 7~14 天內的確診平均數。
  • 直接用採檢日作為基準,不用確診日。
  • 看每日採檢的陽性率來作為大流行的判斷。
  • 每日進行數據的滾動式修正。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過去每天公布的確診人數,通常距離採檢日大概是 2 天左右,所以 22 日校正回歸的 400 筆資料,也是用「採檢日加上 2 天」的方式來計算。

不過隨著人數開始不斷增加,疫調等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困難,新北市也宣布非特殊情況不公布確診者足跡,台北市早就已經宣布不公佈了。接下來,掌握足跡可能不再是重點,戴口罩、勤洗手等個人防疫,才是接下來疫情控制的關鍵。

參考資料

BBC: Coronavirus: Why is there a test results backlog?

NHK: 東京都のコロナ感染者数に報告漏れや計上ミス 累計76人増

文、盧映慈/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想要終結國內三級警戒!陳建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壓制流行曲線

朝陽夜唱團/為什麼KTV成了病毒溫床?台中市急尋1.4萬人做快篩

歐盟宣布年底前捐贈1億劑疫苗!7月起啟動「數位疫苗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