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仍未停歇、本土疫情也持續延燒,各界也不斷呼籲民眾應儘速接種第三劑疫苗,降低染疫機率及演變重症機率,不過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擔心接種疫苗後會不會產生更嚴重的副作用。
台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表示,有些疫苗的確會造成心肌炎或是心臟不適的症狀,不過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染疫後則相對較高。

林謂文醫師指出,近期有研究顯示,染疫之後即使康復,心血管疾病還是較未染疫者高出 2 至 7 倍之多,雖然現在 Omicron 大多為輕症,但還是建議要盡量避免染疫,「一旦染疫,心血管風險就會提高很多。」
心血管疾病患者 打疫苗前應留意心臟狀況
而雖然各界呼籲盡快施打疫苗,但還是有相關事項應注意,林謂文醫師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打疫苗之前還是要注意心臟狀況,藉由醫師評估再施打。
此外,雖然疫苗不會導致心血管疾病,但對身體來說是一種發炎反應、需要承受的壓力,若本身有心律不整、心血管方面疾病,在接種疫苗後可能會被誘發。

林謂文醫師表示,本身有心血管病史者,打疫苗前應先評估自身心臟狀況,施打疫苗 1 至 2 周內,也要注意身體狀況,出現心悸、胸悶、喘、呼吸困難、頭暈等症狀,且新症狀不斷出現、症狀加劇的狀況,建議即早就醫由醫師評估。
疫情爆發如何應對?林謂文:以清零態度面對與病毒共存
面對本土疫情再爆發,林謂文指出,疫情爆發,民眾應以清零的態度面對與病毒共存的世界,並準備好身邊有確診病患,「以目前國際疫情、本土疫情來說,已經不可能清零,不過雖然新冠病毒株感染力隨著突變增強,不過致重症率也越來越弱,朝向流感化的趨勢。」
林謂文指出,國內「新台灣防疫模式」並非與歐美國家一樣放任不管、免除一切防疫措施,還是要以清零的態度去積極防疫,做好防疫工作,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等措施,儘量避免感染。

林謂文表示,「雖然無法避免越來越多人染疫,但希望能把感染高峰期儘量往後延,爭取更多的時間面對身邊有確診者出現,例如可以打第三劑疫苗、準備口服抗病毒藥物、提高醫療量能以面對疫情大爆發、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而不止防疫措施要準備好面對身邊出現確診者,心裡也要做好隨時被染疫的準備,不過不需要太慌張、戒慎不恐懼,以正常心態面對即可。

採訪專家:台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
文/李祉函
延伸閱讀:
整理包/誰可以進行確診者居家照護?解隔條件為何?相關指引一次看
COVID-19/染疫後若重症半年內血栓風險增 290 倍!醫:比打疫苗血栓風險高
COVID-19/收到細胞簡訊怎麼辦?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後該快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