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到處亂跑才確診!」、「為什麼全家就你確診?」本土疫情爆發,當家中出現確診者,有時也會引發相關爭吵,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醫院諮商心理師蔡曉雯表示,每個人面對家人確診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出現擔憂情緒時會以生氣來表現,這時就會開始指責確診的家人。
若家人確診,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蔡曉雯心理師建議,若身邊家人確診,旁人第一步一定要先安定自己的心,「確診者增加是普遍的現象,若家人可能確診、或是已經確診,千萬不要急、煩躁,要用平靜、放鬆的心情去對待家人。」
陪伴者過度擔憂 易增加確診者壓力
此外,也可以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居家照護應注意的守則有哪些,了解如何照護、幫助確診者之後再去面對確診的家人並進行溝通,蔡曉雯心理師表示,「再多的擔憂對於確診者的復原一點幫助也沒有,容易讓確診者壓力更大。」
因此可以轉個念頭,把被隔離期間當作休假一樣,安靜地陪伴受訪者,讓受訪者靠自己的抵抗力及時間走向復原之路。
疫情爆發之際,「被匡列」成了越來越常見的日常,此外,沒被匡列也不代表自己沒有確診的風險,蔡曉雯心理師指出,擔心傳染給別人也是常見被匡列時的情緒反應,不過最近傳染的不確定性已經提高,因此可以想成是大家集體要一起度過的陣痛期,朝向與病毒共存。
匡列隔離在家 「練習獨處」也很重要
雖然被匡列隔離在家中,但還是可以透過通訊設備與好友、家人進行交流,接著,「練習獨處」也很重要,可以把隔離期間當作是休養期,並做一些有興趣的事,例如看劇、吃美食、泡澡等。
而若是家人、好友被隔離,第一步可以先提供正確的疫情資訊穩定居隔者的心情,接著可以多陪陪居隔者聊天並主動關懷,透過聊天可以了解對方擔心的面向,進一步給予解答、資訊。
不過蔡曉雯心理師提醒,若無論怎麼幫助、安撫家人或是朋友,對方卻還是陷入黑洞、憂鬱,甚至發生失眠的狀況,可以建議對方尋求專業協助或是進行精神檢測量表。
心理師分享疫情下舒緩方式 幫助減少壓力
蔡曉雯心理師也分享緩解壓力的方法,可以先評估自己的緊張與焦慮是否合理,若為合理的焦慮,再進行相關作為。
接著可以進一步覺察自身緊張和壓力的反應是什麼,蔡曉雯心理師指出,「身心為相連的,焦慮恐懼的心態常常反映在身體,可以覺察自己的身體症狀是什麼,常見的有胸悶、肌肉緊繃、頭暈、胃痛等。」覺察完畢後,可再進行以下步驟:
- 呼吸:最簡單的舒緩方法就是呼吸,覺察呼吸時身體會自然的放慢呼吸,放慢呼吸後心跳、血壓、肌肉也會跟著變慢與放鬆,在壓力狀態下,呼吸會變得短而急促,在覺察的情況下,可以提醒自己放慢與加深呼吸(或腹式呼吸),進而達到放鬆效果。
- 覺察肌肉緊繃之處,練習放鬆肌肉:可以在呼吸時覺察身體肌肉緊繃的地方,身心相連,心理影響身體,身體也可以影響心理,透過放鬆肌肉也能放鬆心情。當覺察到緊繃,我們就會自然放鬆,時時覺察緊繃,就是時時練習放鬆肌肉的機會,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容易放鬆了。
- 運動:運動是最好的放鬆方法,運動後分泌的神經傳導素可以讓心理及腦部放鬆,如果下班後身體很累,也可以慢走半小時放鬆心情,最好的腦部休息,就是安靜的走著,可快可慢,把心放在身邊的風景,但若今天體力已經耗竭,就不要勉強去動,過度運動反而會讓免疫力降低。
- 做個人放鬆、享受的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休閒活動,興趣本身可以讓人專注、放鬆,進而達到舒壓,個人興趣與嗜好可以帶來專注喜悅的時光,非常珍貴有意義的能力,也是高壓生活中維持平衡的方式。
- 找人聊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會讓人安心、放鬆,建議可以找個你可以放心與信任的人聊一聊、陪一陪。 傾聽自己的心,不安時,說一些溫柔的話安撫自己 找到對自己最有安撫能力的話語,例如:我不是一人孤軍奮戰,我可以請求支援、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做得不錯,只要持續平靜穩定的走下去等。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整理包/我確診了怎麼辦?還沒收到通知前必知的六大步驟
誰可以進行確診者居家照護?解隔條件為何?相關指引一次看
COVID-19/染疫後若重症半年內血栓風險增 290 倍!醫:比打疫苗血栓風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