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期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的最新研究指出,心臟健康不只與我們吃了什麼有關,我們為什麼吃也非常重要。研究發現,情緒化飲食可能會造成心血管問題,而壓力是促成這種關聯的重要因素。
這是第一項評估健康成人飲食行為與 13 年後心血管損傷之間關聯的研究,該研究包括 1,109 名參與者。研究中情緒化飲食的部分,也就是對悲傷或焦慮等負面情緒暴飲暴食的反應,使用「荷蘭飲食行為問卷」進行評估。
至於心血管損傷的測量包括頸動脈 、股動脈脈搏波速度和舒張功能障礙,分別代表動脈和心臟僵硬。根據先前的研究,脈搏波速度的上升,意味著動脈變硬,與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有關。舒張功能障礙,即心臟在收縮後鬆弛不足,與發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有更大相關性。
在調整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糖尿病、高血壓、飲食行為測量與心血管損傷之間的中位年齡差異、體重指數、血脂水準、身體活動、其他飲食行為測量以及追蹤期間心血管疾病的發作後,研究人員分析了情緒化飲食與心血管損傷之間的關聯。
在 916 名成年人中,飲食行為測量時的中位年齡為 44.7 歲,近一半(49.7%)是女性。測量飲食行為和心血管損傷之間的中位時間為 13.4 年。情緒化飲食與較高的脈搏波速度(動脈較硬)和舒張功能障礙風險增加 38%(心臟較硬)有關。
研究團隊進行了中介分析,以探索對這些關聯的潛在解釋,他們發現壓力水平解釋了情緒化飲食與舒張功能障礙之間 32% 的關聯。大腦的獎勵系統可能特別涉及情緒化飲食,其中飲食可以減少焦慮,吃東西可能會減弱對急性壓力的反應。
運動、冥想和正念飲食可改善情緒化飲食習慣
法國南錫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Nancy)的心臟病專家 Nicolas Girerd 教授指出,人們可能認為情緒化飲食者因食用高熱量食物導致心血管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較為合理的解釋,是情緒化飲食者可能會在壓力下暴飲暴食,然後在其他時間吃得更少,與穩定的食物攝取相比,這種高低起伏更大的模式可能對心血管產生負面影響。
Girerd 教授表示,情緒化進食是為了滿足大腦而不是胃,「正念飲食」可以協助打破這種習慣。這代表著抽出時間專心吃飯,無論是獨自一人還是與他人一起吃,活在當下,知道自己在吃什麼,不要被手機或電視分心。
南錫大學臨床研究中心(CIC-P)的營養流行病學家 Sandra Wagner 博士說,因感覺而非饑餓進食的原因之一就是壓力,情緒化飲食者不太留意饑餓和飽脹感,但正念飲食會引起對這些身體感覺的關注。
此外,無論是散步還是更激烈的運動,是避免情緒化飲食的另一種好方法,因為它可以緩解壓力並提供替代活動。每天只需 10 分鐘的冥想或呼吸練習也有助於重新集中注意力和減輕壓力。整體來說,專家建議用 3 個方法來戒掉情緒化飲食習慣:運動、冥想和正念飲食。
研究結論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努力應該在營養成分之外解決飲食行為問題。Wagner 博士提到,解決情緒化飲食的技巧已經被用來協助肥胖的人,研究表明這些策略應該擴展到所有情緒化飲食者,無論體重多少,都可以阻止未來生活中出現心血管損傷。
文/孫珞軒、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暴食症是成人最常見的飲食障礙症!專家:患者可受益於特定行為療法與藥物
常利用食物來獲得滿足?出現這5現象原來是情緒帶來的影響!
情緒性進食使人肥胖!5情形都是情緒性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