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健康殺手第一名!全台每年超過 1 萬人得乳癌,一次詳解症狀與成因

乳癌位居婦女健康殺手的第 1 名,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 69.1 和 12.0(每十萬人口),發生年齡約落在 45 至 69 歲間,只是近年乳癌有年輕化趨勢,低於 40 歲確診者就占乳癌患者 9%。

⚠️ 自我察覺!當有這些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 痛的位置:大多數的乳癌並不會出現疼痛狀況,胸部痛、乳頭痛可能反而是經前症候群、乳房纖維囊腫、乳腺炎等造成。要特別注意的是,仍有 5 至 10 %會出現疼痛。
  • 伴隨症狀:
    1. 無痛性乳房腫塊。
    2. 乳頭凹陷。
    3. 乳頭異樣分泌物,尤其是帶血分泌物。
    4. 乳房外型改變,局部凹陷或凸出。
    5. 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紅腫或潰爛。
    6. 腫大的腋下淋巴腺。
  • 好發族群:45 至 69 歲女性
  • 可掛專科:一般外科的「乳房門診」
  • 疾病盛行率:69.1(以每 10 萬人口計算)
  • 好發族群: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或晚生育、肥胖、飲酒、抽菸、長時間暴露荷爾蒙等。

婦女健康殺手乳癌好發族群

Heho整理包 症狀及原因

乳癌是什麼?乳癌是怎麼形成的?

乳癌早期屬原位癌,即癌細胞侷限於乳管或乳房小葉,未擴散至乳房其他組織或身體其他器官,因此也稱為非侵入性乳癌。但乳癌細胞仍有可能隨著血液和淋巴系統,進而擴散至腋下淋巴腺,甚至肺部、骨骼、肝臟及腦部等身體其他器官和組織,有機率威脅患者生命,這種已擴散的乳癌,則被稱為侵入性乳癌。

認識乳癌及好發位置

按壓乳房時發現會痛且有小腫塊,我得了乳癌嗎?說明常見前兆與症狀

部分乳癌初期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因此「乳房痛」並不是乳癌的指標。多數患者是在觸摸到乳房腫塊後才發現異樣,這才是乳癌徵兆之一,不過摸到腫塊也別太擔心,大約有 90% 腫塊都是屬於良性的。

通常乳癌好發部位以「乳房外側」佔最大宗(約 45~50%),因這部位的乳腺組織較發達且面積較大,發生乳癌的機會相對較高;其次則為中央部位、乳頭及乳暈的週圍(佔 20~25%)。其他乳癌常見的症狀還包括:

  1. 胸部有局部且形狀不規則的硬塊。
  2. 乳房皮膚或胸壁上出現固定沒消退的腫塊。
  3. 乳房表面皮膚有凹陷或橘子皮樣。
  4. 乳房紅腫熱痛、潰爛。
  5. 乳頭出現凹陷且或不正常的分泌物(化膿或出血)。
  6. 乳房表面的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
  7. 腋下淋巴結腫大。

早期發現異狀,不僅能提高存活率,治療效果也較佳。所以平時應定期自我檢查,就能及早察覺乳癌徵兆。

乳房自我檢查,揪出潛在危機

我為什麼會得乳癌?說明常見疾病成因

為什麼會得乳癌呢?在眾多的癌症類別中,乳癌和遺傳因子的關係的確非常密切,但並非所有的乳癌發生都是起因於遺傳,乳癌患者中約有 5~10% 是遺傳所致。另外,以肥胖來說,目前廣被接受的機轉有 3 種可能,包含加速脂肪細胞生成的雌激素(estrogen)、腫瘤生長因子瘦體素(Leptin)、及刺激乳腺組織癌化的芳香酶(aromatase)。

另外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補充藥物的女性的機轉,則在於女性荷爾蒙可能增加乳癌的發生率。有研究指出,如果更年期服用雌激素藥物 10 到 15 年,則乳癌風險上升 22%;服用超過 15 年,則上升 43%;服用少於 10 年,得乳癌風險及乳癌死亡風險則沒有增加。基本上有 12 類族群是乳癌的高風險患者,包括:

• 家族有乳癌病史,特別是母親或親姊妹曾患有乳癌者。
•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
• 乳房有增生病灶者。
• 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
• 胸部曾大量接受過放射線照射者。
• 未生育過孩子,或在 30 歲以上才生第一胎。
• 未餵過母奶。
• 初經早(11 歲前)、停經晚(55 歲後)。
• 停經後肥胖者。
• 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賀爾蒙補充劑。
• 飲食偏愛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者。
• 愛酗酒者。

乳癌可以分為 3 大種類、5 期發展

乳癌依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可分成很多種類型,常見分類則是依據乳癌細胞的生物特性加以區分,這種區分方式一開始是由大量乳癌細胞的基因表現形態不同而發現,乳癌一般可分為:

  • 侵入性乳管癌(簡稱 IDC):是最常見的乳癌種類,約佔所有侵入性乳癌的 70 至 80%。
  • 乳小葉癌(簡稱 ILC):約佔所有侵入性乳癌的 5 至 10%
  • 其他特殊癌症類型:三陰性乳癌、炎性乳癌

乳癌雖然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透過提早檢測,都能提早預防,早期乳癌的 5 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 9 成,呼籲民眾應注意自身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分期會依照腫瘤大小、腋下淋巴腺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等分為,當然越早期發現存活率越高。一表看懂乳癌分期定義與存活率。

乳癌分期定義5 年存活率
零期乳癌即原位癌,為最早期乳癌,癌細胞仍然局限在乳腺管基底層內,並未侵犯到周圍組織。100 %
第一期乳癌腫瘤小於 2 公分以下,且腋下淋巴結無癌轉移。94 %
第二期乳癌腫瘤在 2 公分至 5 公分之間,或腫瘤小於 2 公分但腋下淋巴結有癌轉移。84 %
第三期乳癌局部廣泛性乳癌,腫瘤大於 5 公分,且腋下淋巴結有任何癌轉移或有胸壁皮膚。48 %
第四期乳癌轉移性乳癌,已有遠處器官轉移(如肝、肺、骨)等。18 %
乳癌分期及存活率
乳癌不同分期存活率

台灣乳癌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嗎?幾歲會得乳癌?

從衛福部統計處最新數據來看,乳癌仍是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死亡率為癌症死因第 4 位,但不時就聽到年紀輕輕 30 歲、 40 歲就確診乳癌的個案,台灣乳癌年輕化現象一直受到關注。不過乳癌患者偏年輕的問題不是只有在台灣,亞洲地區包含香港、新加坡、韓國也有此現象,患者年齡會比西方國家提早 10 歲。

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提到「美國 CDC 數據 40 歲以下乳癌機率不到 5 %,台灣統計則是 9% 是美國的兩倍。更早台灣癌登資料,40 歲以下乳癌患者佔 16.8 %,但近期這個趨勢佔比越來越少,以我們醫院資料不到 9%,整體發生率各年齡都會高,台灣乳癌年齡是有慢慢老化,只是整個年齡層都有變多。」

乳癌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接受不同的乳癌治療,可能會產生不同的併發症。接受局部治療進行手術的患者,可能遭遇出血、感染、傷口癒合、淋巴水腫等情形。若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可能出現皮膚發紅、脫皮,而醫師在進行照射時,會盡量調整角度,減少對乳房後方之肺臟、心臟等器官的影響。

而接受全身性治療的患者,其副作用會隨著藥物而有所差異。荷爾蒙治療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骨骼肌肉痠痛等情形。化學治療會影響全身各處生長較快速的細胞,而有較明顯的副作用,例如掉頭髮、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發燒等。

參考資料:
1. 乳癌防治基金會 乳癌可能原因
2.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 什麼是乳癌
3.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外科部 乳癌
4. 亞東紀念醫院 乳癌的辨識與檢查,及早揪出病灶
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乳癌與子宮頸癌防治

文/陳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