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首年全球憂鬱症、焦慮症罹患率增25%!「這方法」改善社交孤立

疫情趨緩,隨疫苗施打率提升、防疫措施鬆綁,大家逐漸恢復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不過根據調查發現,疫情期間憂鬱、躁鬱症患者大幅增加,回歸正常社交互動,要多注意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避免因情緒問題而造成社交孤立。

社交孤立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之一,2020 年 1 月發表於《科學報告 (Scientific Report)》的一項研究指出,有憂鬱症狀者,花較少時間在社交互動,而憂鬱症狀愈多,其團體互動占社交互動總時間的比例就愈小。

該研究由瑞士學者進行,以 123 位已接受憂鬱症狀和友誼關係調查的大學生為對象,將其分為兩組 (組別一 73 位、組別二 50 位) 安排於偏遠營地中共度周末,並以無線射頻識別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姓名標籤,來測量參與學生之間的社交互動。

研究結果顯示,組別一有 15% 的人達到臨床憂鬱的診斷標準、組別二則為 29%,總體社會互動事件,組別一為 23,452、組別二為 12,225;至於平均每次的互動期間,組別一為 94.51 秒、組別二則為 86.81 秒。

團體互動有助改善憂鬱

此外,參與者平均與人互動時間,組別一為 16.87 小時、組別二則為 11.79 小時,研究發現,憂鬱症狀與「花較少的時間在社交互動」、「花時間和同樣憂鬱的人在一起」、「花較多時間在一對一互動而非團體互動」呈現相關。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表示,情緒會相互感染,與憂鬱症的人在一起,憂鬱的情緒相對就會比較高,像是上述研究結果,除了可從互動時間長度作為指標,也可進一步了解相談的內容,可能就會發現他們的互動容易偏負向的內容。

他指出,「社交孤立」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不過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團體互動有助於強化憂鬱的改善,不僅是對青少年,老年人也有效,像是長照據點活動,到團體中與人互動,時間越長越有效,建議青少年多參加一些正向的活動,類似夏令營、有意義的宗教活動等,增進人際關係有助於改善情緒。

「社交孤立」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此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說明,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缺乏社交互動與社會連結對身心健康會有不利的影響,有多項研究指出「社交孤立」可能會導致憂鬱,而憂鬱症狀也可能是社交孤立造成的結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年,全球憂鬱症和焦慮症罹患率增加 25%,受疫情影響,經歷將近三年的「封閉」,社會孤立成為民眾的壓力源之一,現在已逐漸恢復疫情前的生活型態,建議民眾要更敏銳的覺察身邊親友的情緒狀態,注意人際互動狀況。

她提醒,不要將孤獨和沮喪的感受合理化,認為不和他人互動比較好,此時更應該找信任的人聊聊、或做有興趣的活動,保持生活步調的一致,才能幫助自己擺脫負面情緒。

文/李祉函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大腦結構並非難以動搖!研究:憂鬱症治療可在 6 週內改變患者大腦
透過 5 大線索發現親友的憂鬱跡象!提供有效心理支持陪伴他們度過煎熬時期
服用多年抗憂鬱藥與心臟病風險增加有關!專家:長期開立抗憂鬱藥處方可能並非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