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型癲癇不再復發!他因病折磨 27 年「靠SEEG腦波電極置入」重獲新生

癲癇病人需承受癲癇無預警發作的身體痛苦與意外風險,對精神與經濟都是沈重負擔。但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改善病人腦內的不正常放電,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手術,讓年輕患者及家屬重獲新生。

根據統計,全國約有20至30萬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又稱為藥物難治型癲癇,治療過程都更加艱辛。

年輕型癲癇最小 3 歲就發作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功能性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指出,其中約有逾 6 成的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一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尤其是無預警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臺北榮總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 3 歲孩童,如果能在 12 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

機器人輔助放置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

受癲癇折磨 27 年出現曙光

病人家屬陳媽媽特別出席記者會分享照護心得。她表示,37 歲的兒子在 10 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曾至各大醫院就醫,嘗試過各種療法,皆因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灶癲癎發作無法改善。

近年來癲癇治療技術大幅進步,陳媽媽讓兒子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 17 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過 7 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

透過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 17 支深部電極。

5 %頑固型癲癇適用電極手術

李政家說明,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 8 成的患者在接受 1 至 2 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的患者因致癲灶過度深層或分佈範圍較廣,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

臺北榮總神經外科除,設立癲癇特別門診,還有跨部門組成專業的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除了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進行立體定位手術,如 SEEG、深腦刺激術(DBS)、腫瘤組織切片檢查(Biopsy)等,降低人工持械的誤差,讓癲癇手術更安全。

文/謝承恩 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