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牙周病、持續流血恐致心內膜炎!醫:不服用「這藥物」細菌順血流入侵心臟

平時 1 名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的 65 歲男性,近日覺得自己雙腿水腫、走路很喘,而且三不五時發燒就醫,心臟科醫師發現他不只心臟變大、血液逆流,而且心臟瓣膜上還有許多贅生物;經過檢查推測,應是牙周病、口腔衛生不佳所導致。

看到這裡你可能想,口腔是口腔,心臟是心臟,怎麼會有連通問題呢?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解釋,當初病患的血液充滿「金黃色葡萄球菌」,爲一種皮膚傷口有感染發炎,會大量孳生之細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什麼?

平時這種菌就存在在人體皮膚、毛髮、鼻腔、咽喉等粘膜中,為正常菌叢,時常造成伺機性感染。

郭志東強調,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透過傷口接觸、分泌物等受污染表面傳播。不過一般來說都是輕微的皮膚感染,若細菌入侵體內,像是血液、關節、心肺等等,恐怕致命。

在此文案例中,病患身上無明顯外傷、心臟也無開過手術。郭志東問診時,他才透露之前曾因牙周病而掉牙,但未經過牙醫師診斷治療。推測因為牙齦持續出血沒經過完善診治,金黃色葡萄球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心臟,黏在心臟瓣膜上面,功能受損,造成心內膜炎。

心內膜炎成因

「基本上心內膜炎感染,都是透過血液。」郭志東說,這種感染通常由細菌進入血液循環,然後侵入心臟內膜引起。細菌通常可以通過口腔、皮膚、消化道等部位的感染進入血流。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微小的傷口或手術,也可能成為細菌進入血液的門戶(機率較小)。

當細菌附著在心臟內膜上時,會形成心臟瓣膜上的贅生物,被稱為瓣膜膜炎。此時心臟瓣膜功能(控制全身血流方向的主要構造)就會遭到損壞。常見症狀有:

發燒、寒顫
– 心律不整或心跳加快
– 關節疼痛和腫脹
– 皮膚紅斑或瘀斑
– 疲勞和虛弱感
呼吸困難

郭志東說,治療心內膜炎通常需要開刀輔以抗生素來消除細菌感染,像是此文案例就先施打了兩個禮拜的抗生素,等到做完手術將心臟瓣膜換掉後,在施打一個月抗生素後才完全康復。

心內膜炎成因和高危族群

郭志東補充,高危險族群除了抵抗力較差族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先天性的瓣膜問題民眾等等,就是「心臟曾動過手術」或體內有「植入物」的民眾。像是換過心臟瓣膜、曾裝心臟節律器等等,如果傷口感染就有風險演變為心內膜炎。

除了身上有植入物的民眾要小心之外,郭志東說有些人牙齦流血、身上有傷口,看醫生後不按照醫囑吃「抗生素」,可能會有「蜂窩性組織炎」,也有機率讓金黃色葡萄球菌進入血液系統內造成心臟負擔。

高風險群還有身上裝導管的病患,例如洗腎患者、需長期進行靜脈輸液患者等等,郭志東提醒,要定時更換導管、有些病患導管放太久產生細菌,這時再將導管插進體內,就會造成感染發生。做好清潔衛生很重要。

文、鄭淳淳/圖、孫沛群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

延伸閱讀:
好好保護你的牙齒,否則小心這4種疾病找上門
牙周病是造成細菌性心膜炎的兇手之一
發燒竟是「心瓣膜被細菌吃掉」!醫:6種人是心內膜炎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