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跟風「超慢跑」好不好? 醫解答:適合當運動入門契機,能搭配不同運動更好
超慢跑是一種「高效低強度」的運動,還沒養成運動習慣,或開始想要運動的人,可將它作為養成運動習慣的入門契機。不過若能多嘗試各種不同型態的運動,互相輪替配合,對促進身體健康能有更顯著的幫助。
日本超夯的「超慢跑」台灣也跟著風行,但是「超慢跑好不好呢?」安南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方啟榮提到,近年台灣盛行超慢跑,自己也曾被患者問到這個問題;對此,他認為是「介在好與不好之間。」
高效低強度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入門選擇
說到超慢跑,最早源自日本綜藝節目的推廣,其後逐漸在網路上風行起來,由於取代相對激烈的跑步運動,遂成為一項受歡迎的低強度有氧運動。方啟榮解釋,超慢跑不僅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還以「高效低強度」聞名,非常適合膝蓋不舒服或年長族群。
方啟榮表示,「要健康就要動。」近年來適當的運動已被大眾廣泛接受,如何界定「運動」就成為了下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如果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以超慢跑開始養成習慣十分合適,甚至可以配合節拍器或音樂、影視節目等媒介,來達到延續運動的習慣。
同時,超慢跑還有許多好處,像是:不受地域限制,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隨時隨地都可以運動,且入門門檻低,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只要一雙運動鞋或是瑜伽墊,就可以開始超慢跑。
「活動」不是「運動」,心跳是運動品質關鍵
然而,方啟榮指出,如何達到有效的運動及品質,也是很重要的課題。他補充幾個簡單的要點,以國健署提倡的運動「333」原則為例:每週運動 3 次、每次運動 30 分鐘、每次心跳 130 下;另外,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建議,將原則提升為「533」,意即每週 5 次或每週 150 分鐘以上的運動量。
方啟榮強調,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跳」,為運動品質的關鍵點。他分享,門診時常碰到老人家表示,自己有在周邊公園走路的習慣,但這其實只能稱作「活動」,而不是「運動」,必須讓身體有發熱、流汗,甚至稍微喘氣,才稱得上運動量足夠。
最後,方啟榮建議,對於尚未養成運動習慣,或是開始想要運動的人來說,超慢跑可以作為一個養成運動習慣的契機,但是並非最終目標。多嘗試各種不同型態的運動,如騎腳踏車、游泳、重量訓練、太極拳或氣功等,互相輪替配合,對促進身體健康才有更顯著的幫助。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