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搶升等「醫學中心」民眾反而被懲罰!專家:應該要總量管制

衛福部今(2 / 6)日公布 112 年度最新醫學中心醫院評鑑結果,破天荒增額評定 2 家台北區醫學中心、1 家北區醫學中心,外界也擔心一下子突破醫學中心門檻,除了醫藥跟部分負擔增加,健保資源也受影響。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受訪時指出,衛福部深思熟慮公告審查結果,雖然對結果詫異,但應予以尊重,但目前政策應該針對分級醫療和財政問題提出配套。

以台灣地區每200萬人口需要1家醫學中心估算,全台僅需12家醫學中心,但目前已經達到22家醫學中心,數量增加並非不可行,但也應注意醫學中心的定位與角色,在總量管制上應該多加注意。

醫學中心恐造成醫療資源分散

洪子仁指出,醫學中心承載國家重要醫療任務,在提供重難罕症及特殊疾病醫療、提升區域醫療水準落實分級醫療、創新研發帶動醫療產業發展並配合國家政策,是在醫療照護體系中的最上層。

但也因此,民眾常會認為醫學中心技術最佳,在財務負擔許可下以醫學中心為就醫首選,加上數量增加後,應考慮到健保給付、醫療轉診制度等問題,若未適度數量控管,是否因此造成醫療資源的分散。

甚至此次名額增加,很可能造成醫學中心社區化、區域醫院化的風險發生,應請專家學者系統性的考量評鑑制度如何修改,通盤思考醫學中心增額後對健保支付制度、醫療轉診及台灣醫療照護制度的影響。

民眾荷包因此加重或被迫轉診

此外,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這次醫學中心升等只是顧及醫院門面,她指出「醫學中心數量多、地位變崇高不是好事」,反而變相加重地區民眾就醫時的負擔。

滕西華指出,醫學中心追求成為全能醫院、不是特色醫院,過去台灣分成三級醫院、四級醫療,如今卻讓分級醫療界線更模糊、更無法落實,這也促使更多民眾至醫學中心就醫,對醫學發展並無整體規劃。

此外她更痛批,原本就在醫院就醫的民眾並沒有錯,但如果不想負擔更高的醫藥費或不想在醫學中心看診,就得換至區域醫院或診所看病。如果他已習慣在那家醫院看病,現在就得面臨健保費新增,部分負擔增加的狀況。

民眾甚至還可能被罵「為何要到大醫院看病、浪費醫療資源」,影響這些原本就在醫院看病的人,對於居住醫院附近的民眾來說,卻只是選擇在地習慣的醫院就醫罷了。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