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鼻器防流感?醫解答 3 迷思, 1 原因別用自來水

台灣過敏兒多,季節交替時經常會聽到擤鼻涕的聲音此起彼落,有些人也會使用洗鼻器緩解,亞東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偉誠分享關於洗鼻器3大迷思,像是上呼吸道感染時,洗鼻器並無法縮短其病程,仍需搭配藥物治療。

洪偉誠說,洗鼻器是以容器、出水口和鼻套組成,可利用手動擠壓或電動方式將生理食鹽水送入鼻腔,再由另一側鼻孔排出。雖然鼻孔看似小小的,但鼻腔內空間相當大,因此過多鼻涕卡在鼻腔內會非常不適,藉由洗鼻子可帶走鼻腔內鼻涕、過敏原及病原等。

但洪偉誠提醒,並非所有情況都可以灌洗鼻腔,若有中耳感染,包括急性、慢性中耳炎要特別留意。而近期流感、或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少,醫師指出,洗鼻子為物理方式,以緩解症狀的保養行為為主,常用於慢性鼻炎、鼻竇炎或頭頸癌患者,有急性流感情形雖然也能使用,仍需搭配口服藥才能有效治療。

洗鼻器正確使用方式

洪偉誠說明洗鼻器正確使用方式,可準備醫用生理食鹽水,或是自行配置,以 500cc 的溫水,搭配 4.5 克的無碘鹽泡製;清洗時,先在水槽將頭向前傾,且嘴巴微開,由其中一邊鼻孔開始灌洗,水會流到另一邊鼻孔或口腔,此時不要說話或深吸氣,而是保持吐氣,洗完後再擤鼻子,將裡頭黏液清光再換另一邊鼻孔。

洗鼻子留意 3 關鍵

洪偉誠提到民眾常見迷思,包括使用年齡、次數、鼻腔是否會受傷等。醫師說,臨床上並無洗鼻器的禁忌年齡,因為現今有許多小朋友過敏,其實可以在學齡後教會孩子使用。但嬰兒狀況較不可控,則不太建議。

有些民眾會害怕洗鼻子導致鼻腔受傷,洪偉誠說,不需要太擔心,基本上是注意鹽水濃度、溫度及洗鼻子姿勢,像是洗的時候頭要盡量彎下朝向臉盆,水從另一邊的鼻子或嘴巴流出,較不容易嗆到。

洪偉誠表示,自行配置洗鼻器的水應使用煮過的開水、蒸餾水或過濾水,溫度介於 30 度至 35 度,不建議使用一般茶水或洗隱形眼鏡的生理食鹽水,除非是醫用罐裝的無菌狀態才可以,若使用自來水,可能因為含有微生物,對鼻腔造成感染風險;鹽巴則要使用無碘鹽,因為含碘可能會較刺激。

至於洗鼻子的頻率,洪偉誠說,建議洗鼻器一天 1 至 2 次即可,鼻腔黏膜本身會正常分泌黏液,有助於肺部循環,若清洗太多次,導致鼻腔過度乾燥,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另外,耳朵與鼻腔是連通的,洪偉誠說,若水跑至中耳腔,裡面的耳咽管在正常狀態下,幾小時至 1 天內就會將水自然吸收或排除,但過了 2、3 天耳朵仍有悶痛情形時,代表耳咽管有問題,可能須找醫師進一步檢查。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偉誠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